山西博物院典藏豐富冠蓋宇內
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在山西省曲沃縣第一代晉侯墓中出土。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長長的象鼻垂下來,在最下方內捲上揚。鳥尊的背部是一隻小鳥,既與回眸的鳳鳥相呼應,又是鳥背蓋子的蓋鈕。據鳥尊上面的銘文確認,這是一件規格很高的祭祀禮器。
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市汾河西畔,前身為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後屢次更名。1953年起稱山西省博物館。新館於2004年竣工,定名為山西博物院,是山西省投資規模最大的文化基礎設施,也是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寧立新說,近年來山西和台灣的文物交流十分密切,包括在佛光山舉辦-永寧寺水陸畫展,在高雄科工館合展-鎖具文化展,台灣人士陳永泰回捐山西靈石資壽寺彩塑18羅漢頭像。目前,台灣厚德基金會擬回捐二尊山西平遙清德寺脅事菩薩,正在洽談中。未來希望和台灣相關機構、基金會合作交流互展及文創品開發、文物科技保護修復博物館人才培養以及失竊文物回歸。
山西博物院占地168畝,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總投資近4億元人民幣,珍貴藏品約40多萬件,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
展示以“晉魂”為主題,細分-文明搖籃:由遠古聖火和華夏之根兩個單元組成,展示出山西的遠古人類和文明。
-夏商蹤跡:由大夏之墟、殷商重地和方國遺珍單元組成,清楚地表明晉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區域之一。
-晉國霸業:晉南是晉國的始封地和中心區域,遺存豐厚。“曲村—天馬遺址”為晉國早期都城。“侯馬晉國遺址”是晉國晚期都城——新田,“鑄銅遺址”和“侯馬盟書”名揚世界。中部的“晉陽古城”則是晉國末期執掌政柄的趙簡子的政治軍事基地,後來成為趙國的初期都城。
-民族熔爐:漢代起,北方各族就不斷與中原發生碰撞,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隨之發生。魏晉南北朝,中原擾攘,漠北各族相繼崛起,雄據山西,馳騁中原。300餘年戰亂和苦難的同時,也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民族大融合。
-佛風遺韻:展示了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不僅有雲岡石窟和天龍山石窟,而且有鄉間古剎的各種佛像。
-戲曲故鄉:展示了山西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之一,有著“中國戲曲藝術故鄉”的美譽。
-明清晉商:明朝初年,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邊塞巨大的軍事需求和“開中”鹽法的推行為契機,開始經營糧和鹽,漸漸崛起。
-翰墨丹青:山西博物院藏數千件歷代書畫,從中選出的元、明、清三代的部分作品展出。
-瓷苑藝葩: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北朝至明清瓷器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有北朝青瓷、隋唐青瓷和白瓷,及宋代名窯瓷器等;山西是宋元時期北方重要的瓷器產地。
-方圓世界:中國古代貨幣,以金屬鑄幣為主,產生於夏商,終結於清末。山西博物院館藏的中國古代錢幣,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中國古代貨幣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軌跡。
-土木華章:中國古代建築是一個獨特的建築體系,它以土木結構為主體,將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巧妙地熔於一爐。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築寶庫”的美譽,境內存歷代古建築18000餘座。
上圖為山西博物院鎮舘之寶-鳥尊。
散氏盤
晉國霸業
侯馬陶范
佛風遺韻
后母戊鼎
人面魚紋陶盆
役夫俑,北齊,山西省太原市婁睿墓出土。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政權,除了北齊的皇族是漢族外(北齐奠基者高歡為鲜卑化的漢人),其他政權的皇室都是鲜卑族。
以揚州八怪的作品為主要展品的翰墨丹青馆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中國古建看山西!令人流連忘返的中式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