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疆祖廟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宗教祭祀禮儀文物特展」
配合這次和成大合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同時舉辦「宗教祭祀禮儀文物特展」,於22日上午10點40分在官廳展出。展場中有多樣悠久歷史之宗教文物,包括近百年歷史「茄苳入石榴」工法製成之神轎、祭祀文物和法器等,部份展出之文物雖然已因年代久遠,或是之前使用過程中有毀損情形,但這些缺損和不完整之處,在在顯露出其歷史深厚的底蘊,也顯示本亭宮對文物保存之重視。
自明清以來,漢人渡海來台在陌生環境,為了獲得心靈上的撫慰,隨身攜帶原鄉的神像或是香火袋庇佑,在台灣落地生根,進而興建寺廟奉祀,成為移民的信仰中心。發展至今,讓寺廟成為聚落的文化、經濟中心,衍然是一座社區的博物館。
然而早期民眾缺乏對文物保存的概念,許多廟宇文物隨著寺廟翻修而遺落,甚至不被重視!三、四十年前,廟旁的水溝蓋一翻起來,可能就是清朝官員或是某位士紳致贈的牌匾!這並不是笑話!
如今文物保存觀念興起,寺廟文物的價值廣受重視,但文物之清點、普查,甚至維護和保存工作,對人力缺乏的廟方而言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和責任。已有多數的寺廟開始重視自己的文物,並願意和學術或是政府單位合作,對於文物進行普查和委請專業匠師維護。
本亭宮藉由學術研討會同時舉辦文物展,在深具歷史意義之官廳內舉行。興濟宮被尊為「祀典」官廟,即是清朝官員「朔望拈香 春秋致祭」前端肅儀容、換穿禮服之場所,最深厚的歷史意義應是當時台灣知府官員和地方士紳等聞人曾經腳踩的土地,亦代表本亭宮在府城發展脈絡中佔有相當重要一席之地。
為了這次特展,本亭宮將1925年(大正乙丑年),由北勢街(今神農街)陳江漢製, 目前還是興濟宮中壇元帥出巡所用之神轎,陳列出來供大眾參觀。這頂神轎轎體為著名之「茄苳入石榴」工法所製成,歷經90多年和歷史的薰陶,至今仍可窺得技藝之精美。
「茄苳入石榴」是明清傳統技藝,為一種異木材質鑲嵌技術,利用色彩對比製造特殊的視覺效果,木頭大多選用「茄苳」與「石榴」,用黑色的茄苳當底,鑲進白色的石榴加上雕刻,作為襯托家飾花紋,多用於富有人家的桌椅、床頭及廟宇神明桌,目前會此工法之匠師越來越稀少。
另一個「茄苳入石榴」工法製成之文物為神桌頂下桌,為1929年(昭和己巳年)所作,桌面戲文為封神榜之「殷郊岐山受犁耕」圖,雖然右頂角邊有缺損,但本亭宮仍希望展出近90年歷史之文物,讓大家欣賞到早期匠師精巧之工藝。
展出的文物還包括籤版、運籤版、運籤筒和祭祀之錫器、大北旗和字彩等多項歷史文物;另外,道長吳明府特別出借其個人法器,包括長達一百零八尺之法索、雙頭蛇型法索、桃花劍和制煞犁頭等道教科儀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祀典興濟宮曾經擁有一片長約103公分、寬49.8公分、厚4.7公分的保生大帝神禡符版,被兩岸視為版畫精品中之最,後來失落幾經輾轉,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購典藏,經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代理主任陳益源教授居間協調,臺史博特別以神禡複刻版回贈本宮珍藏。這神禡複刻版和其輸出之神符圖,也是這次展覽之焦點,歡迎各界利用二天的時間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