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藝術大師講堂 國際知名導演王小棣與南大生分享「學習」
為提升學生藝術創造力與跨領域能力,國立臺南大學藝術學院舉辦「藝術傳承與創新」大師講堂系列活動,本學期壓軸場於5月31日隆重邀請國際知名導演王小棣,以「我的學習」為題,和南大學子一起分享自身的學習經驗與豐富的人生歷練。
王小棣導演為國際知名電影、電視劇的編劇和導演,三十年來從未間斷的創作電影、電視、紀錄片、舞台劇,擅於小人物內心情緒的描寫,作品富有想像力與生命力。數度榮獲金鐘獎得最佳製作、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的肯定,是臺灣1980及1990年代電視劇的代表人物,1992年王小棣和黃黎明二位導演成立稻田電影工作室,為臺灣的公共電視頻道製作電視劇和長片。
王導演著名作品《全家福》、《佳家福》、《母雞帶小鴨》、《納桑麻谷-我的家》等,成為臺灣20世紀末溫馨家庭劇的經典代表;稻田時期製作的電視劇作品《大醫院小醫師》、《赴宴》、《45度C天空下》、《波麗士大人》、《刺蝟男孩》等,探索各種議題,希望喚起觀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近年於2015年監製臺灣文學改編單元劇《閱讀時光》,2016年投入電視劇《植劇場》系列,藉由多元類型劇種的嘗試和新生代演員的培育,為臺灣電視劇注入活力並帶來突破,對於臺灣本土的關懷及培育新生代演員不遺餘力。
大師講堂一開始,首先由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林雯玲主任頒贈感謝狀,感謝大家引領期盼的王小棣導演特地排開檔期,在阿勃勒盛開的5月蒞臨南大,以「我的學習」與莘莘學子們分享關於寬度、高度、深度的看法。活動中,小棣導演以自身作品-台北開天窗系列《台北今天少一桶豆花》影片切入主題,直指其製作作品的發想與概念,探究社會基層百姓的日常,刻劃小人物的生活情景。隨後,以戲劇談起「我的學習」,當年出國攻讀戲劇碩士後,轉念電影系尚未讀完就回台擔任副導演的工作,認為自己戲劇的開始便是「對人有興趣,眼裡有別人」。
分享從自身對生活的觀察,到拍紀錄片《百工圖》時,漁民家父親的形象,小棣導演提醒同學,藝術之於人的重要性,以及社會的運作來自中下層默默地在貢獻,藝術的展現更是反映社會、反映人間,此外,亦提及拍攝電影《酷馬》後,到校園進行講座分享時發生的溫馨故事。講座過程中,小棣導演展現其親切力,講述故事時栩栩如生,模仿人物對話唯妙唯肖,同學們笑聲連連之外,亦能思考笑聲過後帶來的更深層的省思。
在戲劇裡的學習,無論是處世待人、甚至是單純在學校裡上的表演課,最終回歸到怎麼做一個「人」。讓大家了解到學校課程並不是學習的終點,也不是一座工廠、一個框架,戲劇裡的世界有許多能讓同學們去探究、發揮的,唯有端正心態,懷抱積極進取的精神,才能不怕困難與挑戰,每一個階段的難關,都將成為日後進步的養分與原動力,更期許青年學子能了解自我,定下夢想,並以此作為奮鬥耕耘努力的目標,以成就豐富的人生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