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水道博物館《溯水之源》專書 爬梳水道與職人的生命故事

發佈時間:2025-02-25 12:12:11
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出版《溯水之源:臺南水道的人、物與歷史》2月26日正式上市

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攜手蔚藍文化,共同出版博物館專書《溯水之源:臺南水道的人、物與歷史》,於2月26日正式上市;發表日邀請多位耆老發表對水道情感,有耆老談到對水道情感,忍不住激動落淚,場面感人。

多位耆老參與發表會,左起,吳子中、陳順接、吳舜柱。

《溯水之源》一書由《溪說臺南》作者楊宏裕、文史工作者楚然,以及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恒安及學生團隊所著,搭配插畫家鄭培哲的精彩建物畫;期望透過水道的歷史、資深水道職人的使命,以及用水文化的省思,深入肌理改變大眾用水認知,與推廣水資源教育。

水化局長代理局長林韋旭表示,臺南水道不僅呈現日治時期臺灣人民生活日常、日本對臺治理策略,也標示臺灣邁向現代化的過程,其歷史地位與展示文物有其特殊性。而此特殊性,透過成書過程中,專業人士的層層分析與實地田野調查,具體而微地展現。

資深館員林佳慧則引用黃文鍠館長在楔子中,「用心看待生活中平凡的小事」的治理理念,發掘可分享給參觀者的特別元素——意即「水道中植物路線」,並撰寫成附錄。附錄中,除了規劃四條主題路線——「日本人的庭園藍圖」、「日治時期的Fun鬆時光」、「戰後的新樣貌」與「尋訪淨水池區」,也從古溯今爬物栽種的歷史。

《溯水之源》一書規劃四條主題路線。

書中實地訪問日治時期在水道擔任臨時工的吳子中;他回憶起在水道當「打工仔」時的情景說,這是個「體力活大於技術活」的工作。雨季前後因溪水混濁,需要人工清理沉澱池;儘管一開始不知道怎麼操作,他也抱著「先做再說」的心情,毅然決然向水道報名,當起雜工,因此初次與淨水設施有更緊密的接觸。

吳子中後來便在附近定居,成為獨當一面的土水師傅,對淨水設施、各式器械瞭若指掌。因著與水道的緣分,他特別關注臺南水道的發展。在水道建築一次次整修中,惜物愛物的他,拾起不少被當成廢品的物件;例如,日治時期的「耐火磚」、專給達官顯貴使用的「青花瓷蹲便器」等等,通通被放在家中的「寮仔」,無形中他成了守護者,默默地讓這些臺南水道的重要歷史遺存保留下來,後代得以親眼目睹這些珍貴的資產,也成了他心中的驕傲。

專給達官顯貴使用的「青花瓷蹲便器」。
日治時期的「耐火磚」。

《溯水之源》不僅解析山上作為水源地的地理環境、追溯臺南水道的建造歷史,更透過水道職人、穿梭在水道間的人物之眼,展陳臺南水道深入大眾生活的日常,也看見當年的職人精神與故事;透過專書出版,相信水道博物館能持續進入大眾視野,成為水文化教育的倡議基地,讓民眾對生養我們的土地有著更深的認識,也能更珍惜這些珍貴的平凡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