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傷的縫隙中尋找光亮 「復圓計畫」攜手與您讓藝術轉化傷痛

藝術家能否從悲傷中篩選出快樂的記憶?工匠是否能在痛苦的深淵中,鍛造出閃耀的作品?
當至親好友離世後,人們除了心情的難以承受外,面對遺留身後的物品更是睹物思人,成了情緒的缺口,不知如何彌補?為了幫助更多人在遺憾中「復圓」,將更多人心中的捨不得找到安慰的出口;蔣勳文化基金會、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董承濂工作室共同推動了「復圓計畫」,將在3月15至30日於台南水交社和通蔣勳書房建立工作坊,希望透過藝術家和民眾攜手,一起將曾經的信物保留美好的重生,成為轉化傷痛的力量。
董承濂認為藝術不僅止於視覺的美感,更擁有療癒人心的力量。他表示「復圓計畫」源於一位摯友的提問:「丈夫離世後,她該如何處置那枚承載著深厚情感的婚戒?與其將戒指塵封於抽屜,或隨著丈夫一同長眠?」董承濂則提議:將兩人的婚戒重新鍛造,成為一個修復破碎,保留美好的重生。

藝術家董承濂認為藝術不僅止於視覺的美感,更擁有療癒人心的力量。曾永玲、蔣勳(中)、蕫承濂一起在水交社的和通蔣勳書房。(圖/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
在兵荒馬亂年代中,蔣勳母親珍藏一條隨身的金項鏈;母親逝後,他將金鏈改為金印,鐫刻「花甲」二字,金印有扣環可隨身攜帶,將捨不得的遺憾,轉換成「復圓」。蔣勳表示,將承載過往與情感的物件,以嶄新形式回到手中,讓愛與記憶得以延續。因為月會缺,月也會圓,期待傷痛在缺憾裡「復圓」。
或許,您也擁有一件無法割捨的信物——一對定情戒、一把失去鎖孔的鑰匙,或是一件微不足道卻盛載回憶的物件;每當指尖輕觸時,彷彿仍能感受到思念痕跡。透過「復圓」計畫裡的藝術家將耐心傾聽您的故事,協助大家在悲傷的縫隙中尋找光亮,將回憶鍛造成象徵愛與永恆的獨特作品。最終,這件承載過往與情感的作品,將以嶄新的形式回到您手中,讓愛與記憶得以延續。

「復圓」計畫活動完全免費,但限額15組,即日起報名至114年3月 9 日止。電子報名申請表單下載https://forms.gle/uazzNzK44xGByrkSA;若有相關問題,請直洽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陳先生,電話:06-331555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