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接物十年展-為街區而生的小轉角Artdecorner
小轉角Artdecorner本身的就是個溫柔的故事,這處美麗的紅磚屋就在和光接物事務所的旁邊,緊鄰著小小的街道,出入的都是周邊鄰居,而它的誕生也是為了鄰人和街廓共同的回憶。
和光接物的主持建築師黃介二說:「這個街區陪著和光十年的歲月,我們低調的駐點在這裡,甚至有些鄰居都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在思考著和光接物的下個十年,同時也開始思考與鄰里的關係。但我總是在做之前思考很多,所以很感謝夥伴們的督促與鼓勵,當大家討論著如果我們希望社會改變,是不是應該從自己開始,先做些社會責任帶給周邊影響呢?也因為這樣的討論,我們更聚焦在我們身處的街道上。」起心動念的同時,剛好遇上了與鄰居老屋的緣分,在2019的年末,工作室向文化部申請了「文化部私有老屋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展開了與這棟百年老屋的旅程,用他們的語彙說,是老屋也這樣選擇了。
回顧工作室的十年,黃介二緩緩地將許多事情交手給夥伴們,並期許他們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下一個十年,雖然都在建築工作的環境,但相信著工作與生活當的養分,勢必能發展出另一種可能。「我看見現在的年輕人很擅長橫向連結,就像夥伴們開始去發想『和光食物』、『和光選物』、還有之後可能的『和光領悟』居住講堂!」黃介二說道。延續著和光的精神,延伸了「住宅」的未來性,畢竟居住就是生活的縮影,要如何從「住」開始豐沛生活?是他們所前進的方向。
在和光接物待了九年的工作夥伴李宜蓁,成為了這個專案的主要負責人,同時也成為小轉角文化生活的店長,現在的她跨越了建築,在廚房裡的找到自己的熱愛,她這樣說:「那時在研究基地時,發現這裡曾經是碾米廠,『米食文化』的靈感也開始出現!但確認要如何開始『和光食物」,就是疫情之下的延伸了,因為我自己很熱愛煮食,尤其是煮飯給大家吃,所以在疫情期間,我就開始幫大家準備便當,於是就思考以『米食』為主的小食堂,也成為了小轉角的餐盒。」
小轉角本身就是個溫柔的故事,裡頭帶著純手工的整理,一絲一縷地保存著老屋的氣質,以最少的調味去展現她原本的單純,同時也成為和光接物十年住宅作品展的位置,以食物遞出邀請,讓鄰居們看見這處巷弄正在發生的故事。
(撰文/方憶芝.攝影/和光接物.方憶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