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築古蹟與自然之美水乳融合 戀戀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下)

發佈時間:2021-12-27 13:59:23
淨水池成了的蝙蝠棲息地。(攝影/黃文鍠)

水道博物館無論建築、設備,甚至工法,都有相當獨特的設計,加上保存良好,因此在一百年後,成為珍貴的水道國定古蹟。擁有天空之城美譽的淨水池大門,充分展現石雕建築之美,更曾獲得維基古蹟票選台灣第一名的殊榮。

撰文/攝影■黃文鍠(水道博物館館長)

整棟快濾筒室共有289坪,屋架跨距達15公尺,高度超過6公尺,特別的是,全棟未見立柱,由十餘組偶柱式屋架以支撐屋面。屋架的水平橫樑並非常見以木料拼接作法,而是兩端採用方形木料,中斷使用兩根原棒鐵桿加上連接器拉繫而成,構造輕巧合理,比例精準大氣,形態優美富韻律感;上方則由一座細長的雙坡小屋頂構成太子樓,不僅引入光線,排出熱氣,梗創造了視覺的美感,可說是全台罕見的屋架系統。

全台罕見的屋架系統。(攝影/黃文鍠)

經過快濾筒室完成過濾的淨水,則順流到東側的送出唧筒室,靠著四部電動唧筒,把淨水推輸到距離博物館區1.8公里的淨水池區,然後順流到20公里以外的台南市區,這也是整個作業中,最後一次使用電力的地方。而12公尺高的送出唧筒室,高度雖然是快濾桶室的兩倍,但平面跨距較小,僅有11公尺,因此採用較常見的中柱式木屋架,以中柱連結整組屋架最重要的兩根人字斜樑及一根水平繫樑,除了可以強化結構,也展現規律簡約風情。

也因為挑高12公尺,約為一般住家4層樓高度,基於採光、通風及散熱等需求,送出唧筒室四周牆面設計了兩兩成對的直立窗戶,因為高度太高,因此分為上、中、下三排,牆面安裝有鐵柱連動窗戶的搖窗機,透過圓形轉盤連結桿件驅動,達到開關窗戶目的。

唧筒室四周牆面設計了兩兩成對的直立窗戶。(攝影/黃文鍠)

除了主要建築外,位於博物館區圓環,由奇美集團總裁許文龍先生親手雕塑的濱野彌四郎銅像,彰顯著台灣人飲水思源,對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奉獻付出者的尊重與緬懷。另外,在送出唧筒室後方的煙囪基座,見證這裡曾經有過南台灣第一座火力發電廠,雖然高達36公尺的煙囪已經被拆除,但看到厚重圓實的基座,不難想像當年煙囪的巨大,也就難怪在二戰期間,每逢空襲警報響起時,工作人員都要爬上煙囪,在周圍插滿樹枝偽裝,避免成為空襲標的物呢!

另外,1952年,因為原有淨水設備已經不敷使用,國民政府再增建了快濾池及慢濾池兩座濾水設施,也因此,包括建築風格及設計都和原有設計截然不同,雖然並非國定古蹟本體,但仍相當有看頭。

國民政府再增建了快濾池及慢濾池兩座濾水設施。(攝影/黃文鍠)

至於距離博物館區1.8公里的淨水池,則矗立在70公尺高的山丘上,需要爬升188級卵石台階才可抵達,整個階梯由山腳直通頂部,沒有曲折,營造出神秘悠長的感覺。這個台南水道淨水最終儲存措施,是整個水道建設使用最多石材的地方,也是水道內最具裝飾性格的建築構造物;包括門樓主體機械式四個角落,都使用粗、細兩種不同鑿面的塊石砌疊,頂部護欄、角落柱頭和水平出挑線腳,也都使用石材雕造,造型古典,而宛如天空之城的淨水池大門,充分展現石雕建築之美,更曾獲得維基古蹟票選台灣第一名的殊榮。

淨水池石雕建築之美,曾獲得維基古蹟票選台灣第一名的殊榮。(攝影/黃文鍠)
淨水池需爬升188級卵石台階才可抵達。(攝影/黃文鍠)

除了建築特色以外,因為原本是水源地管制區,缺少人為干擾,以及腹地遼闊,外圍甚至曾經是市政府所屬的苗圃,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擁有多樣的生態資源。尤其是日人在1926年,在這裡設置全台第二座、南台灣第一座的九洞高爾夫球場後,更廣植各種林木,當年由伏見宮博義親王手植的琉球松,迄今仍在園區挺立。在快濾筒室旁的三十餘株羅漢松群,樹齡也都超過百年,是台灣難得一見的平地羅漢松群,其中甚至還有全台平地最大的羅漢松,高度將近八公尺的羅漢松,可說是園區的無價之寶。而包括鳳頭蒼鷹、大冠鷲、領角鴞、朱鸝、黃鸝、黑冠麻鷺、淨水池的蝙蝠、博物館區的螢火蟲、樹蛙、雨蛙等飛鳥、昆蟲還有各種珍貴的爬蟲類,都是另類的珍貴資產。

三十餘株羅漢松群。(攝影/黃文鍠)
珍貴的鳥蟲類。(攝影/黃文鍠)

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自從1982年功成身退後,閒置到2011年開始整修,並於2019年重新開園後,成為全國唯一水道國定古蹟,兼具教育、科普、建築、生態功能。而斥資一億元整理的園區步道、植栽,搭配原本的林木,成為最適合休閒放鬆場所,距離市區僅四十分鐘車程,也讓博物館成為台南市的後花園,緊鄰國八,提供全國訪客便捷交通;因此,即使這兩年受到疫情影響,博物館在開園一年半,就交出一百萬人次入園的亮麗成績。明年博物館即將迎接啟用一百年,館方也正規畫各項活動,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見證台灣自來水發展史的重要場域。

入園人潮活動。(攝影/黃文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