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築古蹟與自然之美水乳融合 戀戀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上)

發佈時間:2021-12-24 14:42:44
水道博物館總面積達三十六公頃。(攝影/黃文鍠)

水道博物館無論建築、設備,甚至工法,都有相當獨特的設計,加上保存良好,因此在一百年後,成為珍貴的水道國定古蹟。擁有天空之城美譽的淨水池大門,充分展現石雕建築之美,更曾獲得維基古蹟票選台灣第一名的殊榮。


撰文/攝影■黃文鍠(水道博物館館長)

你知道自來水的台語怎麼念嗎,沒錯,就是水道水;而流出自來水的水龍頭,台語就叫做水道頭,供給民生使用的自來水和水道之間,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關聯?在台灣各地可以看到水源路、水管路,甚至水源地,這些路名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來一趟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就可以得到解答了。

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大門。(攝影/黃文鍠)

台灣興建水道歷史,可以回溯到日治時期,甲午戰爭之後,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當時台灣民生用水主要還是以地下水的井水為主,隨著人口逐漸增加,在雨污水長期汙染下,原本應該是提供生活必須的井水,卻成為各種疾病的根源,包括瘧疾、霍亂、鼠疫、阿米巴痢疾等流行性傳染病,肆虐於臺灣各地;當時台灣人平均壽命還不到40歲。

威廉巴爾頓。(攝影/黃文鍠)

為了提供潔淨民生用水,改善衛生環境,1897年臺灣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威廉巴爾頓(W.K. Burton) 與其學生兼助手濱野彌四郎在全台灣各地廣建水道,總計日人在台期間,進行了大大小小的水道建設,共計133處。台灣各地現在都還看得到水源路、水管路,這些就都是當年設有水道設施的區域;而眾多水道建設,目前也成為重要的古蹟及文化資產,見證台灣自來水事業的發展。

在眾多水道建設中,從1912年開始興建,於1922年完工的台南水道(現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興建年代還在基隆、台北、打狗(高雄)、嘉義等水道之後,年代並非最早;而提供十萬人飲用的處理量,也比可提供二十萬人飲用的台北水道少,但如今卻是國內唯一水道建設的國定古蹟,這其中有著許多特殊之處。

14座快濾筒成為經典。(攝影/黃文鍠)

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目前分為位於水源地的博物館區(二十公頃),以及淨水池區(十六公頃),總面積達三十六公頃。當年設計是從曾文溪取水處理後,給遠在20公里以外的台南市居民使用,因此無論建築、設備,甚至工法,都有相當獨特的設計,加上保存良好,也因此,在一百年後,成為珍貴的水道國定古蹟。

台南水道從曾文溪取得原水後,經過沉澱、過濾,儲存,輸送到台南市,整個過程中,僅有兩個地方使用電力,三個地方使用水往低處流的自然流下法。這二抽三送的工序,在國內水道系統僅見,不但以最精簡的動力損耗完成相關淨水輸送工程。最後一道輸送過程,只憑藉60公尺的高低落差,克服地形及水管摩擦力,完全不需要加壓,就可將淨水從淨水池區輸送到20公里外的台南火車站;嚴謹的科學計算,就算在一百年後的今天,都還令人嘆為觀止。

二抽三送的工序,在國內水道系統僅見。(攝影/黃文鍠)

除了特殊的工程原理以外,水道建築更是在實用考量下,將空間做出最有效的利用;其中即將在明(2022年)啟用滿百年的快濾筒室及送出唧筒室,更充滿建築之美,也是整座國定古蹟的核心。

快濾筒室建築之美。(攝影/黃文鍠)
快濾筒室建築之美。(攝影/黃文鍠)

接收經過沉澱池初步沉澱後的原水,再進行加藥及過濾的快濾筒室,配置14座由英國進口的快濾筒,是水道淨水的核心設施。這些將厚鐵板以鉚釘接合成圓筒狀的設備,直徑3.6公尺,高2.4公尺,是全國唯一的百年機械快濾設施,彌足珍貴。桶內下方有半圓形的鐵網,上面覆蓋有12公噸的濾水用沙,在1922年啟用時,這些過濾沙可是遠從義大利進口,由日本人的規劃設計,使用英國的快濾筒、義大利的濾沙,加上台灣人的協同建設,整個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經展現世界共同合作的模式了。

義大利的濾沙後來改由澎湖吉貝的貝殼沙代替。(攝影/黃文鍠)

雖然濾沙會定期清理,但因為使用一段時間後,雜質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必須要全部更新;每次都由義大利空運進來,成本過大,後來改由澎湖吉貝的貝殼沙替代,並且一直沿用到台南水道除役為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