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東泰為茶葉說故事 讓喝茶成為有趣的事

發佈時間:2021-12-21 15:15:34

撰文■黃文鍠 攝影■張捷/葉東泰提供

來自澎湖的孩子,在府城安家立業;學的是黑手,卻鎮日與茶香為伴,人稱文化茶人,但他總謙虛的說,只是在做有趣的事情;台南知名茶飲~奉茶茶坊負責人葉東泰,用他自己的方式,為茶葉說故事,也讓喝茶,成為更有趣的事情。

總是一席唐衫的葉東泰,看起來溫文儒雅,講起話來不慍不火,但是當他用純正的河洛話,念起紅茶的芳味是美妙的歌詩,飲會落喉,講嘸出喙,抑揚頓挫,眼睛閃耀的光芒,讓人充分感受到他對茶文化的熱情。

總是一席唐衫的葉東泰,看起來溫文儒雅,講起話來不慍不火。

和不少澎湖人一樣,葉東泰的父親當年也是離開原鄉,來到台南發展。來到台南時,葉東泰才是個國小五年級的孩子,當時就讀立人國小,是當年市區內的貴族學校。初來乍到的他,講話時,特有的澎湖腔讓他怯於和同學互動,久而久之,讓他越來越內向,這情況一直到了自己創業以後才逐漸改善。

和大多數五年級生一樣,葉東泰退伍後,因為學的是機械,順理成章地投入機械相關產業,從黑手轉換跑道變成了文化茶人,老屋維護先驅,中間的轉折令人好奇,面對外界的好奇,葉東泰總是以他招牌微笑,靦腆的說,理由其實很簡單啦,因為當時賣茶葉相對賺錢,租老屋開店比較省錢啊。

葉東泰說,1989年,當時台灣的泡沫茶飲剛剛起步不久,俗話講第一賣冰,第二醫生,他覺得賣茶應該有商機,於是結束了機械工程事業,一頭栽進去茶產業,開了人生第一個茶攤,取名工作坊。從對茶業完全沒有概念的門外漢,開始請教摸索,一路走來,很幸運地遇到很多貴人,教他認識茶葉、教他製作陶瓷杯具,甚至開店技巧,這樣做工做了三年;1991年,他在台南勝利路,開了奉茶茶坊,並且加入茶聯會,也開始了他和茶文化的不解之緣。

1993年,葉東泰偶然經過公園路「台南測候所」前,被對面一棟洗石子砌成的洋樓吸引,尤其在二樓有如建築物眼睛的窗框,彷彿在向他眨眼,讓他一見鍾情,此後只要經過附近,就會繞過去看看。當年年底,竟然發現屋主在搬家,忍不住入內探詢,竟然順利承租到這間房子,並且在當年12月25日遷入,每每講到這裡,他總是開心的說,這是最好的耶誕禮物了。

有了充滿人文氣息的空間作為基地,也聚集了更多來自各地有想法的朋友,一次次交互動中,葉東泰內心對文化傳承的熱情開始被點燃,並且開始透過舉辦茶席活動,註解文化;1999年,他接任台南茶聯會會長,當時台南街頭巷尾滿是鮮黃耀眼的黃花風鈴木,他靈機一動,將茶席移至戶外,在林森路三角公園舉辦黃金風鈴茶會,以花佐茶,果然引起轟動,也開啟戶外茶席的濫觴。

此後,他開始結合府城文化甚至古蹟特色,舉辦各類戶外茶會,其中,設定在包括法華寺、五妃街、赤崁樓、安平古堡等地的古蹟茶會,透過茶會,讓關心文化歷史民眾聚集在一起,重新發現生活周邊的美好,也傳承記憶,強化古蹟文化底蘊。

2009年,國定古蹟「台南測候所」110歲生日,由於就在奉茶對面,葉東泰號召左鄰右舍,舉行「風雨交家」茶會,由於日治時代,測候所主管天氣預測,因此設置了24個茶席,象徵24節氣;同時,所有的表演都跟風雨有關,引起轟動。

2012年,以書寫京都聞名的日籍作家麻生圭子,應天下雜誌邀請,來台灣舉行新書發表見面會,她主動表示,想要到台灣的京都—台南,體驗一下常民日常,並且點名希望了解台南的泡茶文化,出版社透過管道,找到葉東泰,葉東泰也不負所託,除了展現純熟的茶技令日本友人驚艷外,還邀請友人前來,演奏蕭及琵琶,以茶迎賓、以樂會友,開啟了成功的國民外交,此後更常因此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分享台南的美好。

在戶外茶會舉辦過程,葉東泰也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除了茶聯會成員外,台南社區大學加入後,茶會從原本的品茗賞景,再加入了公共議題的觀察,甚至成為另類的公民運動;2013年,台南孔廟老樹染上褐根病傾倒,壓到了園區內的禮門,葉東泰和台南社區大學合作,在園區內舉辦失禮茶會,用茶席及音樂緬懷失去的禮門,並且吟誦與樹有關的句子詩詞,反省人類對環境的失禮。

幾次活動下來,透過軟性藝文活動,讓茶席從文人雅士吟風弄月的活動,帶入了公民運動的意義,接下來,祀典武廟的百年梅樹因為樹穴不透氣,逐漸失去生機,葉東泰奔走疾呼,甚至打算舉辦倒梅茶會,雖然後來因為向關帝聖君請示,接連17次沒有應杯作罷,但可能因此引起神明關注,梅樹逐漸好轉,不再倒梅。

除了推廣茶文化以外,台南這20年來,方興未艾的老屋欣力運動,葉東泰也沒有缺席,1993年承租的奉茶餐廳是由成大建築系第一屆校友,也是台灣第一批女建築師林宜真設計的老房子,在整修過程,保留方格造型的窗櫺、屋內的紅磚牆,展現老屋底蘊,十年後成立的古都再生文化保存基金會開始致力推動老屋欣力活動,帶動老屋保存再利用的風潮,殊不知,葉東泰早已經在這條路上獨行許久了。

這樣成功的經驗,2012年引進了台南市政府整修完成,位於公會堂旁的柳屋料理,這棟已經有80幾年的木造建築,原本已經殘破傾頹,文化局依照原樣修復,完整保留日治時期外牆雨淋板工法,是市區內極具辨識度的日式建築。

葉東泰接手後,將柳屋料理改名為十八卯茶屋,除了寓含柳字以外,台語發音靡靡卯卯,象徵毀損意思;但十二時辰中,卯時正是曙光乍現時候,也有毀壞重生的概念。而開幕時間2012年12月21日,又正逢《馬雅預言》中的世界末日,因此,有別於一般講究吉慶的開幕典禮,葉東泰特別將開幕茶會定義為「末日茶會」,參加的人都要穿白衣黑外套並發表末日感言。隔天的清晨五點(卯時)則是「重生宣告茶席」,再次展現茶會的各種可能,也彰顯出台南最有特色的茶飲文化。

奉茶餐廳和十八卯茶屋,就這樣成為府城,甚至世界各地對茶文化有興趣,以及推動者的重要基地;2020年11月底,在「台南測候所」對面的奉茶餐廳,因為老屋產權易主,吹起熄燈號,一度讓不少死忠顧客相當惋惜,所幸隨後不久,因緣際會下,葉東泰在距離原址不遠的民族、公園路口,找到了另外一間屋齡超過60年的老建築,再度飄起熟悉的茶香味,長期閒置的老屋,雖然量體無法和之前相比,但因為奉茶重新進駐,延續生機,除了繼續傳承府城茶文化,也為台南老屋欣力開啟另一個篇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