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楠西鹿陶洋江家古厝 農村建築小史的瑰麗琥珀

發佈時間:2021-03-04 22:20:10

是個陰雨的仲冬,蒼白的淺灰色天空以及手指還沒被凍僵的溫度,在楠西區空曠的台三線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不多,速度卻飛也似的不停留。道路上一排的行道樹,在樹與樹的枝椏之間,微微透著一些荷花與老厝的風景,鹿陶洋江家古厝聚落群就隱身在水池的另一端,這座具有官方文化資產身分的古厝,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單姓家族聚落,寧靜氛圍對比道路上的飛快速度,彷彿一處平行時空,濃縮著台灣近年來的建築小史與聚落文化。

這是一個代代相傳近300年的生活場域,謠傳於西元1721年,清朝康熙年間,江家祖先第12世的家族,攜帶香火及筊杯,帶著家族成員遠從福建漳州詔安縣遷移來台。經過了縝密的風水考量,選在現今台南市楠西區的鹿陶洋,江家香火傳承至今約25代,這個家族最大的特色,是十幾代家族聚居於此而未分家,因此也保留了十幾代不同的建築風貌。

鹿陶洋江家聚落面向西,宗祠西側為江家祖先依照風水所興建的半月池,也就是至今落在台三線旁邊的荷花水景,東方有鹿陶洋山,象徵著聚落身後有著靠山,西邊則是平坦的農耕田地,同時也規劃有江家開基祖先的墓地,每逢清明時節,來自全台各地的江家後代子孫齊聚一堂,並由江家的祭祀管理委員會舉辦大型的祭祖活動,這樣的掃墓活動傳承也逾200年。

聚落至今保有傳統式建築「四進三落左六右七共十三條護龍」的規劃,以祠堂為中心做發展,宗祠中公廳為四進三院,子孫居住的廂房左六右七,依照輩分、尊卑親疏的關係,建築排列整齊,象徵十三條護龍,而最外圍則是雞舍豬寮等。現存建築戶約136戶,其土地和建物都是江家的共有產業,同時列入台南市歷史聚落,江家後代至今與歷史文資共存生活著。

從最外圍的停車場開始走進,零星幾戶人家敞開著大門,長輩們三兩聚著閒話家常,高齡化的現況也顯現在這古老的聚落中。順著路線來到了滿是荷葉的半月池,一旁的咖啡小館今天沒有營業,也是江家後代子孫返回經營的小店,來到了聚落的中心大埕,兩棵老榕樹搭建出了這座巨大三合院的入口,上埕的深處;江家的老宗祠倚著山景,逕自坐穩幾個世紀的莊嚴寧靜。在這裡有一項明文規定,所有聚落中的建築高度都不能超過祖祠堂,也因為這項規定,讓這裡的風貌保持著它的歷史價值以及視野的整齊舒坦。可惜江家的宗祠近期仍處於施工中並未開放的狀態,除了本身的歷史狀態,也因為0206地震造成建築災情,目前正在進行祠堂的修復工程,聚落對於祠堂建築的講究精細,這次的修復工程可說是近百年來最大一次的修繕。

宗祠建築的細節眾多,處處藏著歷史痕跡,而在進入宗祠堂前的地板上,有十七塊黑色石板打造的路徑,路徑的中央則打造成一處圓形的區域,在眾多文獻中看到一位江家古厝的長輩現身說法,年事已高的阿嬤回憶,以前當她們嫁來這座聚落時,必須乘著花轎來到圓形地板的中央落轎,接著再走剩餘的七階石板進到祠堂拜祖先,這個數字的由來已經不可考,據居民說法可能是取個吉數,在一邊打字的同時剛好也跳出「取七」、「娶妻」的諧音。

占地3.5公頃的江家聚落,可說是活的聚落博物館,江家古厝群中除了有半月荷花池、古井、蓄水池與挑水路徑外,建築群也包括了百年土角厝、竹筒厝,日治時代的紅磚瓦屋、洗石子屋,以及現代新式的混凝土建築體。漫步在聚落中感受歷史氛圍,想像先民們曾提水路過這條小路,或是一不小心就走進了他人家屋的前院,處處是日常與歷史軌跡結合的風景,家家戶戶前幾乎有著可以聊天併坐的長廊或空地,日常的午後也真的看到許多長輩居民,集體坐在屋前、大珵上話家常,整座聚落保持著農村社會的縮影,聚落中也有家傳的「宋江陣」傳統,用來禦敵養身,至今也是一項文化保存。

聚落中的許多房舍都還有人們生活的軌跡,從窗戶閃出的電視光影、孩子的玩具車與照顧得當的植物綠意,同樣的紅磚瓦屋這些看似相近的建築,透過每一間不同的房舍,也彷彿看見了不同人的生命故事,有些房舍看似已無人居住,卻依然保持著乾淨整潔的外在,等著後代子孫回來想念先人。在聚落中看見建築之美,不一定是豪華亮麗的外型與規劃,卻是因為大家有共同守護的堅持與規則,造就出了無可取代的價值,若有機會走訪千萬別錯過每一幢建物的故事,但也要好好尊重在地居民的生活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