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照護筆記 不可忽視的精神行為

發佈時間:2020-06-12 07:03:18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情況日益嚴重,高齡失智症的人數亦大幅增加。(Photo by Matthew Bennett on Unsplash)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情況日益嚴重,高齡失智症的人數亦大幅增加,而失智症的照護問題更是極需留意的議題。近年來,失智症的診斷與治療,已有許多的進步,但許多失智症的長者,合併精神行為問題,使照顧者深感困擾,因此更加了解精神行為症狀的原因及處理方式,成為了照護者的重要課題。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胡銘傳特別強調,對於失智症的照護,最重要的原則是同理心,並去了解到失智症併發的許多精神行為並非出自患者所願意,因失智症所造成的表達能力退化與判斷力失常,也容易讓旁人產生誤解或困擾,其實更需要留意的是以同理的心態,嘗試讓病患能過著與一般人同節奏的生活,雖然並不容易,但許多問題是能藉著一般身心需求達到滿足而獲得改善的。

臺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胡銘傳,特別強調照護者同理心以及照顧自己的重要。

胡銘傳醫師舉例,令許多照護者困擾的日落症候群,也就是常見的日夜節律混亂,白天睡覺;晚上精神奕奕所造成嚴重的干擾行為,不但容易造成患者與照護者之間的衝突,還可能造成照護者的身心狀況跟著受到影響。胡銘傳醫師說明,睡眠障礙的解決方法之一,便是讓患者在白天時接收適當的聲光刺激,例如適當曬太陽或是將家中的窗簾打開保持光亮,只要方法正確,許多日夜混亂的問題都可能不藥而癒。

失智症合併的精神行為症狀高達8-9成。(Photo by jesse orrico on Unsplash)

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的機會極高,可能高達80至90%。精神行為症狀通常分為三大類:

一、憂鬱症狀,此症狀通常出現在早期輕度失智的病人身上,且憂鬱的情緒並不直接表現心情低落,反而伴隨著行為障礙表現,例如不配合、唱反調、鬧脾氣等等。

二、精神病症狀:如妄想、錯認與視聽幻覺等。針對妄想行為,胡銘傳醫師解釋,妄想是指病人對於錯誤的信念或想法堅信不移,例如失智症的長者常有被偷、被害妄想,照護者經常從委婉解釋到大發雷霆都不見得有用。

必須了解的是,失智長者因記憶衰敗,造成忘記將東西置放何處的情形,於是轉而開始怪罪或懷疑身邊的人,我們須了解這個妄想與責怪並非出自他個人的意願,而是由疾病所造成。對於患者的妄想行為,照顧者切勿與之解釋或爭辯,那可能導致雙方造成更大衝突,可考慮分散其注意力,如找尋生活中的興趣嗜好等。

三、行為障礙症狀:如攻擊、睡眠障礙、迷路、重覆現象、漫遊、貪食、病態收集、不適當性的行為等,行為障礙的症狀很複雜,也常使照護者無所適從。針對精神行為的症狀。

胡銘傳醫師表示,許多失智者的情緒問題來自基本身心需求未獲得滿足所造成。

胡銘傳醫師表示,雖然藥物可能對少數長者產生立竿見影的療效,但因顧及更多可能的副作用發生,仍建議優先考慮非藥物的方法。例如,針對情緒的問題要試著去發現原因。大多數的失智症患者都因為基本身心需求未獲得滿足,才會間接誘發行為障礙,例如,煩躁易怒等負面情緒,有時可能來自視覺或聽覺缺損,導致與他人溝通困難,或是身體有許多無法表達的病痛等,一旦將視力、聽力及其他生理問題矯正或治療後,情緒問題自然會改善。

胡銘傳醫師表示,目前醫學上推崇預防失智症的飲食型態為「地中海飲食」。(Photo by Erik Dungan on Unsplash)

最後醫師提醒,主要照顧者應充分理解並接受失智症診斷、了解出現的精神行為問題並非故意,而是疾病本身所導致,同時應善用家族成員或是政府提供的協助管道,分擔照顧失智長者的工作,避免主要的照護者過勞甚至身心俱疲。醫師補充目前研究顯示失智症的原因有先天與外在後天的因素,能預防的方法包含了健康的睡眠、均衡飲食與適當運動,畢竟人人都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辦法照顧身邊的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