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影自在的一代奇人 鹿耳門漁夫-蔡奇蘭

發佈時間:2020-04-28 22:21:31
玻璃窗裡的布告欄,磁鐵吸附著一張一張的照片,也是蔡奇蘭一頁一頁的回憶。

1999年的夏天,安南區鹿耳門聖母廟的右邊廂房,突然人潮杳踏,年紀有老有少,他們可不是一般信眾,每個人都揹個印有「台灣文史營」的袋子,感覺多了了一分書卷氣;後來站在台上的講師,更是令人驚艷,都是當時文學界的一時之選,各個大有來頭。例如,國寶級台灣作家葉石濤、國學大師陳冠學、國立藝術學院院長邱坤良、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何培夫、名小說家李昂等等;而因緣際會,2000年的第二屆台灣文史營上,筆者成了工作團隊的一員,開啟了我跟這個活動的總舵手~人稱鹿耳門漁夫的蔡奇蘭的奇妙緣分。

蔡紅蟳(左)當選台南市模範父親時與蔡奇蘭的合照,文人除了愛詩更深愛家人。

蔡奇蘭出生在台南市安南區,是出生於民國33年9月9日的處女座;父親蔡紅蟳生養了四男二女共六個子女,排行老二的他,卻從小就有著異於常人的生意頭腦,讓他在商界寫下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也奠下了他經濟上的厚實力。

盛大舉行的台灣文史營活動

不到30歲,蔡奇蘭就成立了大地百貨商行,後來陸續創立贈品公司、建設公司、眼鏡公司、塑膠廠、營造廠、證券公司,甚至將觸角延伸到加拿大的溫哥華。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但在高中時期就喜好文學的他,卻沒被金錢沖昏了頭,不僅努力專研台語文的七字仔詩,更於1999年七月,出錢出力,舉辦了全國性的台灣文史營;並且連續辦了四屆,因為一些外在因素,不得不暫停,讓他一直引以為憾。

這裡也從原來的文殊精舍,默默轉型成一塊文學的園地

十多年前,筆者曾經來過位在台南市東區的奇蘭園,但當時還不叫奇蘭園。Google的地圖上目前還找不到它的蹤跡,倒是先出現了「台南文殊精舍」的定位,這一段過去是蔡奇蘭與妻子盧綉鶯與佛法結緣的故事。蔡奇蘭說:「這一塊空地本來是一處果園,但是沒有人管理;夜晚常有野狗和偷倒垃圾的人,大概十年前我太太開始規劃精舍,從動工到落成只花了半年,後來居士們在此生活,過去那些駭人景色也都消失了…」蔡奇蘭也把這一段過程寫成了詩詞──歲末掃除-話精舍(一),歸納在他歸隱田莊的生活詩篇裡。

壓在桌墊下的多張照片,是蔡奇蘭記憶的壓縮。

在這塊園地的書房裡,滿滿藏書自然不用著墨,陶淵明的詩選還置放於桌邊一角,斜進的陽光照著掛滿牆的書法字帖,還有從中國挖寶回來的藍染掛畫,那些珍貴的照片,都壓在原木桌子與塑膠桌墊之間,把好幾年來累積的記憶都壓縮在此。蔡奇蘭整理記憶的方式看起來很類比,卻也很實際,照片一定沖洗出後再翻印、再護貝,所有資料都一定有紙本記載,如果事情讓他有感受,他也一定再用詩詞紀錄,「凡事不求快」從他日常的累積就能感受。

蔡奇蘭收藏記憶的方式非常類比也實際。

去年,文殊精舍的居士們結束了與這塊土地的緣分,搬遷他處繼續修行;而蔡奇蘭在重新接手這塊200多坪的土地後,開始規劃他心中的那片理想花園。蔡奇蘭說:「去年才剛接回這塊地,這邊的草地剛整理好,後面那一片的詩牆也是,這都是一個大概的輪廓,未來我還會慢慢把資料都整理上去……」蔡奇蘭指著庭院的鋁製布告欄,工班師傅們還在測量尺寸準備修改,布告欄內用磁鐵吸附著一張一張照片,展示在玻璃櫥窗裡,那一張又一張的照片,就是蔡奇蘭這一年又一年的記憶輸出。

他介紹著世界詩人聚會上的合照,來自世界各地的詩人齊聚一堂,朗唱著他們為世界寫下的詩篇;而他正也因為愛詩成痴的精神與貢獻,讓他在印度舉辦的第27屆世界詩人大會上榮獲美國世界藝術文化學院頒發榮譽文學博士;真是實至名歸!

蔡奇蘭重新接手了這塊土地,開始規劃他心中那片理想花園。

蔡奇蘭喜歡整理歸納,更喜歡連結他所愛的事物,像這一生連結了他所熱愛的文學上,過去的他…。20多年來,他陸陸續續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而這裡也從原來的文殊精舍,默默轉型成一塊文學的園地。

園內兩排白色矮房相互對望,高大的麵包樹分隔成為一條寬敞道路,白色矮房的房間像是故事裡的多寶格,裡頭都是蔡奇蘭記憶的寶藏。一個房間整理了蔡氏宗親的歷史與相關資料,還有現任總統蔡英文來訪的照片,蔡家的史實也收納完整;他說有好大一部份則是放在父親「蔡紅蟳故居」。

一綑一綑地分類,蔡奇蘭將自己的手稿整齊地收納
葉石濤與寫給蔡奇蘭的訣別信。

另一處擺放著他過去十多年來的作品手稿,一綑一綑用束帶分類綁好,舉辦過的活動也跟著手冊和宣傳單展示在桌面上,讓這個房間裡所累積的文字與記憶無法算計。最靠近路邊的矮房已經有名字,叫做「奇蘭園台灣文學會館」,文學會館內有豐富藏書,以及過去的活動與著作的累積,他從櫃上取下一封信,那是葉石濤寫給蔡奇蘭的訣別信,在他身體虛弱之時,內心依然寫下對蔡奇蘭的感謝以及深愛的土地,一代文人最後的筆觸令人揪心。

蔡奇蘭旅遊時各蒐集的拾撿物,親自分門別類也註記內容。

房間內的另一個長桌上,蒐集了非常有趣的系列,桌面上擺滿了幾個方形的硬盒子,大立牌上寫著「旅遊拾撿文物」,硬盒內整理了與手掌同等大小的小袋,每一小袋都有一個專門解說的牌子,每一小袋也都被仔細包裹著,他開心又神秘地介紹起這些寶貝,內容物是山海關的城牆石片、藍色清真寺前的石塊或是沙士比亞故居花園的泥土…這些都是蔡奇蘭旅遊各處時蒐集的拾撿物,親自分門別類也註記內容,蔡奇蘭收集旅遊回憶的方式也是如此類比又實際呢!

除了文學收藏,蔡奇蘭也將奇蘭園打造了一片台灣詩牆。

文人多情,正恰好印證了蔡奇蘭的真性情。對於牽手四十多年的夫人盧綉鶯,他總是讚不絕口;而來往多年的各方文友,他也總是慷慨接待;出於對國家土地的熱愛,他總是默默而低調的出錢出力;從奇蘭園各處文牆、文物、照片可見端倪。而最真實的就是~當我們採訪到傍晚時分,在緩緩散步到戶外的台灣詩牆時;多位髮梢染上花白,卻有如值日生的「茶友們」,準時出現茶桌圍爐拜訪,蔡奇蘭則忙著張羅些零食,好跟茶友們一起分享。他穿梭在麵包樹與白色矮房之間,身影自在,也算是一代奇人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