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鎮風景-新化街役場

發佈時間:2020-04-23 21:15:17
新化街役場是彰化以南唯一一棟保存完整的街役場建築。

地圖上的新化小鎮

第一次從地圖上看新化,形狀像是規劃在台南中的台南,而聽過了關於新化的故事,當下的所感也非常「台南」。聽人們說起新化,腦中浮現了森林般的新化林場、有水源區的全台第一座水庫「虎頭埤」、還有令人無法忘懷的新化老街建築。

舊名大目降的新化,在早年也是西拉雅平埔原住民的聚落,有山有水也有平原,還有著深刻的文化印記,加上位處台南的心臟位置,新化彷如一塊充滿靈氣的寶石。人們曾這樣討論:「遽聞當初鐵路興建時,新化區的耆老因深愛土地,不想讓鐵路建設切斷新化獨有地土地靈氣,斷然拒絕了鐵路的進駐…」雖然無法考究這段故事,但戰後的新化,卻因此維持著隱士般的氣質,默默地生長成新化獨特的模樣,多年人文薈萃的累積,讓新化成為2020年交通部觀光局精選的「全台30個經典小鎮」。

來到新化的大目降文化園區,名稱中的「大目降」為西拉雅語Tavocan音譯,有著「山林之地」的意思,西拉雅文化是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最早居住在台南的族群,早在荷蘭時期的文獻中就已經出現了西拉雅的相關記載。大目降文化園區原為日治時期的警察宿舍,經過修復之後成為一處更廣闊的綜合園區,園區內有多個景點,像是著名的日式宿舍群、武德殿以及周邊的街役場,這裡處處飄著懷舊氛圍,也是認識大目降文化演變最直接感受的場域。

新化小鎮上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景點(照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經典小鎮網站)

彰化以南唯一保存

說到新化的老建築,除了保有生活樣態的新化老街,新化街役場更是不可錯過的建築。日治時期新化地名為「大目降里」,後來台南州新化郡成立,並挑選已大目降為郡役所地點,改名為「新化街」,因當時的辦公地點不敷使用,當時唯一台灣籍的街長梁道先生,便決定捐地興建新化街役場,也成為了當時的行政中心,目前更是彰化以南唯一一棟保存完整的街役場建築。

仿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戲院建築打造,建於西元1934年的新化街役場,屋身表面建材以洗石子為主搭配窯燒十三溝面磚,與台南市美術館一館所使用的外磚相同,有著細緻而經典的色彩形狀,也巧妙結合了西洋的裝飾藝術風格,內部以挑高木材搭建,同時也融合本土特有的建築工藝,使的整棟建築帶著藝術風格與不朽的莊重感。

這棟建築同時也打破了日治時期既定的公版建築模樣,尤其是入口圓弧形的門廊設計,更是與當時的公共建築有著完全不同的手法,不但凸顯了建築的藝術特色,也帶有新化不落框架的思想,更加深了建築保存的珍貴性。

新化街役場一路跟著台南的文化共存,也更加深了台南古都的形塑印象,難得的除了本身特有的歷史,再加上了在地居民們曾經一起保護它的決心,讓這棟建築物從裡到外都意義非凡。

新化街役場移屋現場(照片來源: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眾志「移」城

新化街役場在日治時期彷若現在的區公所,戰後也繼續擔任新化鎮公所的角色,一直到1996年新的行政大樓完工後,這棟建築才閒置了下來,但它的命運卻沒有因此停滯,1999年因地方急需公共建設計畫,需要往下開發地下停車空間,面臨地方發展與歷史保存的拉扯,曾經一度讓街役場面臨拆除問題。

新化人不捨歷史風景隨著時代被忘卻,於是為了保存這棟建築物,新化人們展現了現代乾坤大挪移的意志,發動各界力量籌款,並以移屋方式,使得「新化街役場」老建築得以保存。

當年將整棟建築物以人力方式象徵性地拉動了幾公尺,象徵著這棟建築物與眾志的力量,接著交給重機具拖行,遷移至300公尺外的青果市場停車場安置,爾後又在2002年再度遷回原址,並公告為歷史建築,從此與隔壁的楊逵文學館相作伴,並繼續以不同的使用形式陪伴新化小鎮。

經典小鎮新化老街。

回到原點的開始

2002年回到原點的的新化街役場,經過了幾年整修與環境綠化,如今成為了委外經營的古蹟咖啡廳用途,同時也開放給民眾參觀,除了欣賞街役場的歷史建築構造,也能看見當年移屋的故事片段,被居民們保留下來的建築,不僅成為了新化的重要地標,同時也展現了新化人們不變的風骨,讓人看見了老建築活化最重要的一環,不單單只是整修建築本身,重要的是建築起在地人們的共同信念,並將這段故事靠著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使之發亮。

今年新化成為了台灣的30經典小鎮,優美的好山好水,加上獨特的大目降文化,讓「早晨親近山林;午後逛新化市區」的遊程,成為許多人私藏的周末輕旅行,加上近年來的重大交通建設串聯,讓新化更是成為備受歡迎的近郊旅遊選擇。回想起當年耆老們對新化的期盼;以及渴望保留的新化歷史建築的人們,也許有時我們總笑著某些決策看似不夠長遠,不夠符合現況,但其實也許那些決定只是看到了更遙遠的未來,成為了珍貴無比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