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甘惠忠神父對台灣的愛,謝謝您!

發佈時間:2020-04-18 09:06:16
甘惠忠神父在台灣奉獻超過半世紀,生平其中一個願望就是設立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甘惠忠神父在台灣服務奉獻超過半世紀,還比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更會說台語與客語,同時也是推動台灣早療融合教育的重要先驅,領有中華民國身分證的他,16號在美國紐約逝世,享壽84歲。感謝甘惠忠神父,用一份無私的愛,照亮著台灣;也溫暖了更多的生命。

甘惠忠神父於這個月16號逝世,他為台灣種下了許多愛的種子。
甘神父一生致力推動台灣的早療與融合教育。

前言

2018年的春日下午,我們因為學甲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落成而進行了一趟採訪,如果得用一個顏色形容那天,我會說是白色的。記得悄聲推開房門,甘神父的客房溫暖明亮,上帝好像在這裡放了許多光忘了帶走,連坐在椅子上微笑的甘神父也如此明亮。我們的初見面卻也是最終回,但那一刻非常神奇,沒有陌生只有真誠的祝福,對我而言彷彿是個永恆。

後來在那篇討論建築的文章中,是這樣開頭的……白色,是眾多光源所聚集融合而成的色彩,在白色裡一切都是平衡;沒有分別。白色就如同甘惠忠神父所提倡並落實的融合教育,甘神父曾說過:「創立伯利恆,是為了早療與融合,在愛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不希望任何人對這裡的孩子投以異樣眼光,覺得他們『好可憐』。」來台奉獻超過半世紀的「台灣特教之父」甘神父認為,發展遲緩孩子需要的不是憐憫,而是教育,而位在台南學甲的「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正是甘神父的願望實現的模樣。

位在學甲的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外觀。(照片來源/Love Hope 薛伯輝基金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的階梯教室與與圖書生活館。(照片來源/Love Hope 薛伯輝基金會)


以白色而生的設計

「白色的設計」也是融合的設計,這座別有洞天的地上四層白色建築,在學甲慈母幼兒園的後方正式落成,為學甲的天空揚起了美好的弧度,像諾亞的方舟滿載著希望,雖也經歷過風風雨雨,但這座建築從無到有都已備足兼容並蓄的溫柔。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包容了過去就在這塊基地上的樹木,也包容了本來就存在於此地的建物,透過巧妙的建築思考設計,共融成了美好的現況,其實全部打掉也很容易,但能包容那些「不一樣」的狀態,最終形成的美,才是真正的融合設計,也才符合這座建築的初衷。

學甲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設計者是龔書章建築師與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早療特殊教室的規畫,需要透過更多專業的結合與考量,這也讓這項工程有了些難度,建築師必須透過更細緻的思考,才能順利將早療教室融合進這座建築物中。完成後的建築整體,以白色、水泥色與原木做為基礎調性,並以石材與藝術編織打造了諸多細節,讓整棟建築物充滿著更溫潤的包容。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的多感官教室,由聲光藝術家姚仲涵,運用他擅長的聲光效果所設計的聲光藝術教室。
學甲伯利恆早療暨教育融合中心是一棟地上四層樓的無障礙綠建築。

築起一道愛的光線

「甘神父為什麼想做學齡前的早療機構,為的是希望讓所有孩子,無論身體如何受限,都能進入同一間學校,讓所有人的教育都平等。我們如何呈現包容,也是這個案子的核心精神,這個空間將代表寬闊的心,將每一個孩子的需求都被重視,讓孩子不分你我,攜手感受教育,同時也讓家長能有同樣的心態,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但每一個孩子都該被平等對待。」龔書章在談論早療中心的興建時,曾說過這樣一番話。

學甲伯利恆早療暨教育融合中心是一棟地上四層樓的無障礙綠建築,不單單只是寬廣的空間,其中規劃兩間日間托育教室、融合教室,多功能體能教室、愛的圖書生活館和神聖的教堂,除了解決早療教室不足的問題,更期盼藉著融合中心的興建,推動南台灣正確「融合教育」的觀念,這裡不但重視師資的培訓,更是成為政府與民間的橋樑,預計將可服務更多早療兒,培訓更多早療融合教育的師資,造福更多有需求的人們。

教室裡的桌椅使用舊建築拆下的窗框製作。

新舊的融合

過去台灣對於特殊孩子的認知不足,在沒有選擇的狀況下,孩子的去處往往不是教養院就是被關在家中。但甘神父發現,孩子若收容於教養院,往往不只是短暫的隔離,反而是「永久的隔離」;許多家長也許是輕鬆了,卻也鮮少再帶孩子回家,特殊的孩子因而成為被這個社會所遺忘的一群。

甘神父說:「隔離並不是好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方法。」一方面特殊的孩子,無法與更多孩子接觸,而一般孩子也沒機會認識與自己「不一樣」的朋友。「我們的態度必須改變,由拒絕與隔離,改為接納、包容這個社會的所有成員。」甘神父溫暖地說完這段話。

階梯上的細節,收邊美好的黑卵石階梯。

「打破隔離的牆」也成了建築團隊在規劃學甲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的主軸,展現了建築設計的細緻融合,從在地訪查與研究做起,調閱學甲當地氣候站的資料,規劃了適合在地的綠色建築;引進大量的陽光,開窗的方向、凹窗設計與建築材質都細緻探究。除了實際將新舊兩棟建築連接起來,在種種細節也讓新舊兩者不會跳脫至甚,當從新建築走到底,先通過了開放式的戶外花園,就能連接舊教室建築,而一路上的戶外階梯都鋪上了收邊樸實而美好的磨石子與黑卵石,就是為了呼應舊教室中的磨石子地板,室內的部分桌椅用舊建築拆去的窗框製作而成,種種細節都呈現了這棟建築來自各方並完美融合的美。

位在早療中心頂樓的天主教教堂,空間明亮溫馨而不施莊嚴。(照片來源/Love Hope 薛伯輝基金會)

來自各方的溫暖祝福

甘神父和建築團隊知道,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能等。特殊幼兒的早療黃金期是0歲到3歲,在這個階段中一年之間的學習與成長,是在3歲之後才開始進行早療的特殊兒,需要花10年的時間才能達成的。這棟早療中心用了奔跑的步伐前進,負責統籌的薛柏輝基金會從募款到興建只花了短短的四年,集結了台灣各地的善心與資源,期盼讓更多人認識來到人間的慢飛天使,也更是期盼能達成甘神父的生命心願。

畫家陳樹緯的作品「大海」

在早療中心頂樓,木製的大門與透光的鏤空十字架,營造了一處神聖而美好的教堂,這裡的牆上有著一則美麗的故事,牆面上一片繽紛多彩的藍色,是來自「多寶藝術學堂」畫家陳樹緯的作品,樹緯的「亞斯伯格」同樣被這個社會認定是特殊的孩子,但他美好而純真的一面完全在他的畫裡綻放,他用長條的軸線與交疊的藍,畫著太平洋的海,薛柏輝基金會將他的作品鑲印在鉛版上,閃閃發光的太平洋,象徵著被海圍繞的台灣、漂洋而來的甘神父與大海般無邊無際的愛,這些拍打的浪花是最閃耀的白色,納進了所有色彩就像甘神父的愛,包容著所有人。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是一棟有風有水,有教育、有信仰,有醫療和美麗故事的綠建築,同時也是因甘神父的溫暖所牽起的美麗縮影,一棟滿載愛的建築,將延續著他的愛,包容更多生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