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治療不拖延 微創手術新選擇
一般人聽到疝氣,總是覺得是令人難為情的隱疾,許多患者因此選擇不積極治療,而且礙於傳統手術的復原時間長,傷口也大,擔心對於日常也會造成許多不便,於是許多患者也總是拖到最後一刻。對於這樣的情況,臺南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莊育權表示,疝氣的治療目前有了全新的進步,便是使用腹腔鏡進行手術,傷口小恢復時間也短,盼成為解決患者困擾的新選擇。
疝氣的成因情況很多,最主要的成因是構成腹壁的肌肉或筋膜,因為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等情況變得比較薄弱。同時加上提拿重物、咳嗽、便秘、肥胖、懷孕等因素而造成腹內壓上升,導致肌肉或筋膜裂開,使一部分的腸子或內臟經由這個裂孔凸出到腹膜外面與皮下之間,就形成所謂的疝氣。
最常見的鼠蹊部位腹股溝疝氣,依照缺損部位不同又可分為直接型疝氣和間接型疝氣。常見的症狀是鼠蹊部位或睪丸位置有隆起變大的腫塊,但躺下休息時此腫塊會逐漸消失不見;部分病人會有疼痛不適及垂墜感。少數會出現較有危險的「箝頓型疝氣」,也就是掉出的內臟完全卡死在疝氣囊內無法自行恢復原位,此時若不盡快處理,有可能造成臟器缺血性壞死而引發敗血性休克。
目前疝氣並無任何藥物治療,有些人會選擇保守治療,例如以治標不治本的「疝氣帶」減少臟器掉落的分量,減少垂墜的不適感。然而疝氣發生是身體內部結構的問題,惟有外科手術修補肌肉筋膜缺損的裂孔,才有機會根治痊癒。
莊育權醫師解釋,疝氣手術已有百年以上歷史,目前主流的作法是無張力人工網膜修補術,也就是利用人工網膜填補腹部缺損的裂孔,這樣的手術能減少傳統疝氣手術的疼痛不適感,同時復發率也降到1~2%,但缺點是這樣的手術造成的傷口較大,恢復的時間也比較長。
台灣每年因疝氣而進行開刀手術的患者達到上萬人,其中還不包含選擇保守治療的患者。面對這龐大的需求,臺南醫院近年引進了腹腔鏡疝氣手術-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
以往傳統的手術會需要一個4到6公分的傷口,而腹腔鏡的手術方式僅需三個1到1.5公分的小傷口,而且還可以針對「雙側」的疝氣進行處理,而且手術過程並未進入腹膜內,所以不會接觸到腸子及內臟,因此產生術後腸沾黏的機率極低,加上術後疼痛感明顯比傳統手術要輕微許多,通常病人兩天後便可順利下床,一周內可完全恢復日常正常生活。
莊育權醫師表示,許多患者在日常會遇到疝氣帶來的種種不適,若遇到狀況,會建議患者找地方躺下,讓腹腔的壓力不要這麼大,也針對患部進行慢慢按摩放鬆,但是若已經對日常生活造成不便,還是建議患者盡快安排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