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輕忽椎心刺骨的坐骨神經痛

發佈時間:2018-12-27 04:48:08
前2張圖是正確的搬重物姿勢,最右邊的第3張,則是錯誤的示範。

二十歲的大學生小明,最近在課堂間趴在桌上休息的時候,常常會感受到右下肢後側的酸痛感,有時甚至會被「酸」醒。起初他不以為意,以為是運動傷害,但症狀漸漸變得越來越嚴重,酸痛的範圍越來越大,甚至右腳外側也開始有麻的感覺。

這些症狀大多是發生在坐著和彎腰的時候,而站著、走路、躺著的時候會改善。他懷疑自己的症狀是坐骨神經痛,於是前往大醫院就診,接受肌電圖及核磁共振檢查後,證實為第五腰椎/第一薦椎的椎間盤突出造成的神經壓迫。

小明礙於課業繁忙,起初每周僅能接受一到兩次的物理治療,下肢的疼痛雖有部分緩解,仍然沒有完全康復。醫師建議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及執行居家復健運動後,開始有了大幅的改善,至今已經半年了,即使正常運動也未再復發。

椎間盤是位於兩個脊椎骨之間的構造,由中間的髓核和周圍的纖維環所構成,內含豐富的水分,具有吸收及緩衝來自身體重量與壓力的功用。當長時間彎腰工作或搬重物、運動傷害、曾發生過車禍者,容易造成腰薦椎椎間盤壓力過大而往側後方或後方突出。腰薦椎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位置在第四、第五腰椎之間,及第五腰椎、第一薦椎之間。依突出及神經壓迫的程度不同,會產生下背痛、下肢酸麻痛、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甚至是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其中下肢後側的酸麻痛,即為俗稱的「坐骨神經痛」,但坐骨神經痛大部分並非坐骨神經本身出問題,而是源自於腰椎神經的問題。

若已進展到肌肉無力或萎縮,或括約肌控制異常的程度,建議尋求手術來協助;若症狀僅限於下背痛或下肢的輻射痛,則可先嘗試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生活習慣的改善、在家執行居家復健運動。藥物治療以消炎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為主,可以降低被壓迫的神經發炎程度及舒緩緊繃的肌肉;物理治療如熱療、電療、牽引也有同樣的效果,而且較不會有藥物的可能副作用。

最重要的是生活習慣的改善及確實執行居家復健運動,腰椎椎間盤突出患者應注意的生活習慣如下:

(1) 撿地上的東西時,盡量彎腰,以蹲下取代彎腰。

(2) 工作或需長時間彎腰時考慮使用護腰;但不用時,請卸下。

(3) 提重物時盡量靠近身體;太遠易傷脊椎盤。

(4) 坐姿宜使用有椅背支撐的坐椅;前彎易加重腰椎。

(5) 久坐30分鐘後就起身走動一下。

居家復健運動類似核心肌群訓練的概念,因為加強核心肌群的肌力有助於脊椎承重;增加腹肌的肌力更可以有效地增加腹內壓,使腰椎的伸展力矩增加,進而穩定腰椎,降低其負載。一些常見的核心肌群訓練如棒式及捲腹,都是很適合的運動,但這類運動容易因姿勢不正確而受傷,建議需在醫師或治療師的指導下再開始執行。另外,像腹式呼吸、游泳或水中的伸展運動,也都能有效改善下背痛。

作者◆林聖涵(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