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戲院|感受一場最台南的老派浪漫(下)
吳義垣在尚未進入戲院行業之前,與太太共同經營「新全美百貨」,以賣「港貨」等舶來品為主,同時也做新娘禮服的租賃買賣,吳堉田說:「17年次的阿公是台南高商畢業的,受到日本教育的影響,認真做事的精神很鮮明,當初買下了這100多坪的戲院,但是第一年的經營非常辛苦,因為當時電影產業不是一般產業,是被警察單位管制的,電影的片源也很有限,若沒有厲害的交際手腕,根本很難搶到熱門的電影,這跟阿公做生意的方式很不一樣,因此也讓他們嚐盡苦頭,直到有位戲院美商經理建議全美轉行成二輪電影,沒想到當時退的一步,也讓全美的命運有所轉變。」現在的全美戲院依然分成A、B兩廳,一廳兩部影片輪播,在那個資訊封閉的年代,二輪電影院便宜的票價和能享受更多的奇幻時刻,也因此聚集了許多台南人青春的回憶。
重返扮戲舞台
全美戲院保留著老戲院的舊有風華,沁涼的磨石子地板與時代下的標語看板,牆壁上亮晃晃的西洋壁燈還插著假玫瑰花朵,與現代影城更為不同的地方是;老戲院總保留著銀幕前的舞台,除了讓視野更高,還另有用途,吳堉田細說著戲院和影城的差別,在看起來如同別稱的兩個詞,竟然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以前的電影常供不應求,可能一個地區只有一卷膠捲輪流播,等待跑片人員將膠捲送來,有時候時間可能拖得很長,又有可能那幾天完全沒有拿到電影能播,此時戲劇就發揮了作用,戲院的『戲』所指的不單只是電影,還包含了歌仔戲、京劇等等,在沒有文化中心的年代,戲院就是人們的文化中心。」
循著歷史軌跡,也給了全美戲院許多的靈感,如同當時走進二輪市場的信念,都是為了守住這塊充滿記憶的場域,全美戲院在幾年前開始與南方影展合作,拓展到許多地方的小型獨立影展,也藉此讓更多人認識全美戲院,加上吳堉田對於戲劇歷史的思索,他也開始尋找機會讓舞台劇能再度站上老戲院的舞台,吳堉田說:「一開始會很擔心,怕自己戲院的設備根本無法跟大的藝文中心比,但我一直想復興『在戲院演戲』的畫面,想讓更多人知道戲劇的更多可能。」而這樣的想法藉由台南大學戲劇系的許瑞芳教授牽線之後,開始有了新的契機,現在每年都有機會在台南的另一間老戲院-今日戲院,看到許多戲劇的呈現。
一開始吳堉田所擔心的舞台限制,到後來都成了激發戲劇團隊的想像力來源,觀眾也樂於享受在戲院看戲的復古體驗,吳堉田說:「阿公常跟我們說『好天要存雨來糧』,我們也總是盡可能地在各種可能之中找老戲院的新出路,希望她不要失去靈魂,也希望她能繼續以更種多元的樣貌呈現給台南。」
在你我心中的戲院老靈魂
這個雨天的晚上,全美戲院一天最終的十點場次,仍有不少零星的觀眾前來,吳堉田說:「全美戲院中兩百多個位置,平日一整天下來大概五十多人,我們一直都知道老戲院的不足在哪裡,面對這個大環境我們還是很謹慎、努力地去經營,為的是要保留全美與台南之間的記憶,說要保留其實也很不容易,也得考慮到許多的現實面,但我們還是會很努力地去保留全美在我們心中的價值。」
談到保留的不易,光是端看這座從1950年蓋起的老房子,大大小小的細節都需要被小心照顧,吳堉田說:「老房子終究會遇上許多問題,前陣子用了半世紀的屋頂黑瓦開始漏水,我們改用了新型的材質,但也特別設計成與黑瓦相同的樣式,慢慢把她重新蓋回來,還是希望盡可能保存建築的美感,這是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影迷們的承諾。」
來到全美看電影是種很微妙的享受,是一種最接近庶民文化的體驗,全美如同吳堉田所形容的博物館,她保留著人們的日常,持續迎接著時代之下的凝滯。在這個不需要劃位也沒有人喊你進場的老戲院,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像走進了時光的客廳,想像著當年是不是也有這樣下雨的晚上,一家人躲進全美戲院吃點心嗑電影呢?全美真的有個無法言喻的魔力,可能要等著你下回踩著拖鞋帶著喜歡的食物,以尊重和放鬆的心情,來台南感受這個如吉光片羽的存在,一起感受一場最『台南』的時髦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