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感動的芃芓藝術工作室 用馬賽克拼出最美的風景

發佈時間:2018-05-02 10:20:19

「當時那個案子,我們完全沒賺到錢甚至還賠了不少,但我們賺到了滿滿的感謝,那份感恩的心,給了我們無限的力量。」兩位年輕的藝術工作者-蔡佳吟與黃啟軒;談起了他們所標下的第一個大型的公共藝術標案,他們是這樣說的。

鐵齒的失敗與鐵打的經驗

雖然經過了那次大大的挫折,芃芓藝術工作室卻也因此接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公共藝術設計案,陸續累積完成的作品超過三十多件,位在台南的芃芓藝術工作室原名鹿草設計室,在今年春天正式更名為芃芓藝術工作室,他們期盼藝術的理念如萌草般貼近萬物且繁盛,這個工作室由兩位年輕的藝術家-蔡佳吟與黃啟軒共同創立,兩人擅長以馬賽克鑲嵌藝術作為創作的媒材,芃芓藝術工作室成長的路上沒有鑲金的背景,只有鐵打的經驗。

「第一次標大型的案子真的很緊張,因為金額很龐大,我們還特別去問了一位在台南很有名的算命師,沒想到她很認真的告訴我們,這個案子千萬不能標,一定會賠錢!但我們就是很鐵齒,還真的以首獎之姿,把案子標了下來,最後證明這個算命師太準了!」黃啟軒談起這個案子,非常有感觸地說。

這個讓芃芓藝術工作室充滿挫折的案子,卻也拼貼了安平區新南國小門前最美的風景,透過七彩繽紛的馬賽克磚與新南國小孩子們的雙手,共同創作出獨一無二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配合了繪本的故事以及夜間的特殊照明,牽起新舊校區的連結,也給了孩子們一段美好的共同回憶,而這件耀眼的作品也成為芃芓藝術工作室一個鮮明的活招牌,「後來我們轉個方式想,雖然根本沒賺到錢,但把它當成我們的活廣告也是不錯呀!」樂觀的蔡佳吟咧開燦爛的笑容這樣說。

當時兩人硬著頭皮接了這份看似難得的機會,而心想的 「難得」,倒也真的變成一個很「難的」過程,對兩人而言能標到這個案子的確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幸運,但這青澀的初次體驗,卻也讓兩人經歷了各種「經驗不足」的打擊,面對失算的估價、無法傳遞的溝通、以及近結案時每每的熬夜,都讓兩人直說經驗值大增,「也許我們就是很鐵齒地註定要經歷這一段吧!這個案子讓我們第一次遇見了壞人,卻也遇見了一輩子的貴人。」黃啟軒說。

芃芓藝術工作室於新南國小創作的公共藝術圍牆/芃芓藝術工作室提供。

賺感動的工作室

看似個性互補的兩人,是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的同班同學,蔡佳吟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社區規劃設計,黃啟軒則是著重發展在兒童與年長者的藝術教育上,因為共有的建築背景,讓兩人共同步上了「公共藝術」的道路,他們帶著年輕的活力,攜著「讓藝術成為常民間應」的共同信念,成立了芃芓藝術工作室。每一件藝術作品總是先設法與在地連結,再與社區居民、在地的孩童長者共同完成,芃芓藝術工作室期盼他們的藝術品不是冷冰冰的雕像,而是擁有人們手心溫度的記憶。

「好像每個案子都很深刻耶,有好有壞但想起來都是感動的,我們都笑稱芃芓不是賺錢的工作室,是賺感動的工作室!」問起目前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案子,蔡佳吟這樣回答。

堅持讓藝術成為常民經驗的兩人,過程中也經歷了不少「專業」與「現實」之間的拔河,在製作台南四鯤鯓「尋海味」藝術駐村案時,兩人堅持要讓社區的媽媽們親手參與所有的裝置藝術,從敲打馬賽克磚到造型設計與自己拼貼,芃芓工作室除了引導教學外,只負責在旁協助技法上較困難的部分,其餘全部交給居民們親手完成;蔡佳吟說:「要實際做到這點真的很不容易,除了要嚴格執行『讓居民們自己動手』,也要顧及作品的品質,卻也得兼顧『結案時間』這麼現實的壓力!還好最後的成品真的很感人,因為每個人的作品都有她們自己的藝術靈魂!」而這樣的堅持呈現的不只是美化社區的新風貌,也是從居民手中長出的歷史,還有對土地真誠的關愛。

將「尋海味」案子的回憶攤開,看著兩人比劃著當時的場景,訴說著那些的深刻記憶,彷彿跟著「尋海味」的腳步走了村子一圈,從中看見芃芓藝術工作室的細心與暖心,從社區戶外傢俱的高度和弧形都符合居民的實際使用狀況;從實體的藝術作品到社區劇場、創作社區歌曲的無形價值,兩人運用了建築與設計的背景,實際在人本的需求上發揮了最大值,那些無形的辛苦都成了嘴上的甜蜜笑容,「那陣子幾乎是住在村子裡,和社區的居民們有很深的感情,作品完成後,看到大家都好開心,自己也會有很大的滿足,覺得一切辛苦都好值得,即便已經過了這麼久,有些媽媽們還是不斷把照片上傳臉書;更新訊息,一再與他人分享!我想這就是藝術所萌生的一個能量吧!」蔡佳吟說。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村子裡的一位阿嬤,她和她作品的照片一起登上了台灣建築雜誌,愛漂亮的阿嬤把她設計的魚全部都穿上了高跟鞋,雖然她在不久前離開了,但她的作品就還是像她的人一樣燦爛繽紛。」講到與居民們相處的記憶,黃啟軒甚至還濕了眼眶,在芃芓藝術工作室的藝術案子裡,看見的不只是藝術被實現的樣貌,也是真正地將人與人緊密地連結的火光。

孩子們與作品互動的過程/芃芓藝術工作室提供。

敲碎框架成為養分

生命中難以行走的上坡,卻也總是通往更高的地方,對芃芓藝術工作室來說,每個上坡在轉身後,都變成了一段難忘的旅行,芃芓藝術工作室從兩人還未畢業前就已經開始接案子,一直持續至今,「我常跟自己說,我們真的算是很幸運的工作室,至少這麼多年來我們都還在自己想努力的路上,還有這麼多貴人的相助。」回頭看著這幾年,蔡佳吟這麼說道。

談到創業過程中所碰到的難關,兩人一致認為曾旭正老師是他們路程上重要的貴人,總在很多關鍵時刻給予很多幫助,黃啟軒說:「我們常去學校找老師談心,老師也總是跟我們說『歷事練心』的重要,我們都相信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彼此才能生存,而我相信藝術也是這樣,所以老師也常叮嚀要我們打開心房接受更廣的評判。」打開眼界必須經過許多磨練,過程中也許會跟自己原本建立的觀念產生衝突,但如同敲碎的馬賽克磚,碎得越細只要經過同樣細心排列與思索,必能重新鋪展一面更壯麗的視野。

「有一次我們有機會跟幾位有名藝術家同台,但我們一直覺得自己還很菜,所以一上台就說我們還是學生,但沒想到下台後,一位評委就前來謹慎告訴我們說:『下次不用再說自己是學生了,你們是以藝術家的身分上台的,說是學生這樣就像在告訴大家你們還不專業一樣』。」蔡佳吟回想起了一個藝術邀約的過程,「那時候我們真的恍然大悟,也從此認真檢視並認同自己的位置,當你站在哪裡時就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做事情,我想那不是驕傲而是一種態度。」黃啟軒笑著補充說:「而且說自己是學生,好像就跟大家說我們很好騙一樣!」

2018台灣燈會,芃芓藝術工作室所帶領製作的社區馬賽克花燈作品/方憶芝 攝。

引光的裂縫

往往人們總將「藝術家」視為一份非正式的工作,藝術家甚至經常被冠上「不食人間煙火」或是「都很窮」的刻板印象,談起家人們怎麼看待芃芓藝術工作室,就如同天下所有父母所擔心的那樣,也如同所有年經藝術家們的心底黑色的困境;「家人還是我心中最軟的一塊吧,我媽媽常問我到底有沒有吃飽,或是問我什麼時候要去找一份『正經』的工作?頓時有種愛與悲傷交織的感受,但我想有些事,的確需要時間和行動來表示,而我到現在也還是沒有放棄,希望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選的路。」黃啟軒這樣說道,也幾乎道出了許多年輕藝術家們心中的困境。

「我們並不是很大的藝術工作室,也可以說我們是『小咖』,但是我想說的是,藝術是需要經營的,並不是我們成天都悶在家裡創作,我們同時也是自己的經紀人,需要自己找尋資金和機會,雖然相對並沒有坐辦公室穩定,但你有多努力就能有更大機會讓自己不被金錢困擾,至少我們是這樣認為的。」樂觀的蔡佳吟語中帶著堅定的力量說。

問起兩人對於芃芓藝術工作室未來的展望,黃啟軒說:「希望未來能有個分享的空間,也許是老房子或是一個新形態的空間,最好旁邊有個能創作的雕塑公園,不要小小的那種,要夠大!才能放很多大型作品,也希望讓更多人一起來認識並參與馬賽克藝術。」蔡佳吟也笑著說:「而且我們的公園裡一定要有馬賽克的溜滑梯!要讓常民藝術與人產生更直接的互動。」

每一道被這世界所切開的細微傷口,雖然帶來了難受的酸楚,卻也在年輕藝術家們強韌而溫柔的靈魂火光中,逐漸內化成世上唯一而閃耀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