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175縣道咖啡公路系列故事(一) 喚醒淺山區的深藏故事

發佈時間:2018-02-25 07:12:02

初訪的香氣

綜觀咖啡這道迷人的產業,從數千年的歷史至每天早上品嘗的香氣,咖啡似乎無法離開當代人的日常生活,咖啡也不只是品嘗,而被塑造成一種對生活的時尚態度,咖啡對大多數的人而言,無疑是飄洋過海的舶來品,然而,說起台灣的咖啡呢?

「台灣的咖啡產業很神奇,大家都知道小小的島上有著許多的冠軍咖啡師,優秀的拉花達人和名稱遠播的烘豆師,我們的咖啡產業在末端遠勝無數個國家,反倒是近幾年來,台灣所種的咖啡才又重新被看見,其實台灣種得咖啡非常得厲害。」來自台南東山區的年輕農夫吳侃薔這麼說道。

會這樣說並不是無憑無據的,咖啡這小小的褐色種子,背後有著大大的學問,咖啡指的是從咖啡樹摘採的果實,野生咖啡樹是常綠灌木,並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種植,咖啡豆只能種植在南迴歸線及北迴歸線之間的地區,也就是所謂的「咖啡帶」(coffee belt),而台灣剛好就落在個區域上。

日治時期,台灣開始有計劃地種植咖啡,但咖啡受當時的文化背景影響,咖啡並沒有成為台灣庶民文化的一部分,反而被批掛著階級制度的面紗,或是被定義成西方帝國主義的一分子。

種在東山的期許

「我們希望人們來到東山,帶走的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觀察我們如何與這塊土地相處…」大鋤花間的女主人施玲蘭帶著柔和堅定的眼神說道,在東山175咖啡公路還未如此被人們熟知前,他們就開始在東山生活並種植咖啡,原本只是一個對生活愜意的想像與實踐,沒想到成了後來的大鋤花間咖啡農場的初章。

咖啡對於東山來說是個非常正面的產物,一百五十年前的東山,主要的經濟作物是荔枝、柑橘類與龍眼,其中野生的高大龍眼樹所產的龍眼乾,更是曾哺育這地方居民的寶藏,過去除了當作人們收入的來源之一,如今更是半日照的咖啡樹最好的天然遮陰木。

施玲蘭談起對於東山咖啡產業的期許,她說的並不只是咖啡的香氣與喉韻,而是指著櫃檯旁邊的一處透明生態箱,裡頭住著一隻青蛇,施玲蘭稱呼青蛇為小青老師,她說這就是她對這座山林的期許-「過去我剛到這座山,時常看見小青老師的身影,一開始跟大家一樣都很害怕,但後來才知道,原來小青老師是台灣最溫馴的無毒蛇,只是因為人們的無知,讓許多青蛇死於無辜,這幾年來,我碰到青蛇的機會越來越少…於是我們開始在思考咖啡與生態教育的可能。」

等待開花的熱潮

2013年,在台南農業局與咖啡達人韓懷宗的推動下,東山的兩支咖啡豆率先取得美國咖啡品質協會的精品級認證,這一舉點燃了台灣精品咖啡的熱潮,讓人們開始用理性去思考咖啡杯裡的事物。

經營仙湖休閒農場的七年級農村二代吳侃薔說:「咖啡是個靠堅持與思考的物種,她不用去噴灑農藥來顧她的外表,反而要靠更多的努力與探索,去種出咖啡與土地共存的氣味。」

為什麼說要靠堅持呢?只因初種咖啡需要經過兩至三年的成長才會開花結果,而果子成熟的時間大概需要八個月,且成熟的果實枝上會夾帶著花,所以需要耗人力將果實一顆一顆摘下,取下的果實也必須在當天去除果肉,經處理得到的生豆才能烘焙;而烘焙又是另一項功夫了!

土壤上的相知相惜

雖然咖啡種植看似如此地耗時不容易,但咖啡的某個面向卻很像台灣人特有的頑強;咖啡只要種在適宜的環境裡,一個月內就能發子芽,並快速長成茂盛的咖啡樹林,而適宜的土地自然能賦予咖啡獨特的香氣,就像東山的咖啡幸運地種在了「適宜的土地」上,也種在一群善待環境的「對的人」手中。

在這裡,我們看見了一個最年輕的新作物和最古老的物種,在同一塊土地上融洽互生的景象,同時我們聽著東山人們的話語,話中帶著對土地的感謝;他們說祖先住著龍眼木蓋的房子,他們也笑稱孩童時期的學費為椪柑錢,語氣中滿滿是對作物的驕傲與大地的恩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