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空間的位移對話!臺灣的人文風景成為創作泉源
期待近2年的「臺南-洛杉磯」對飛計畫,今春再次啟動!來自洛杉磯的4位藝術家以繽紛多彩的臺灣人文風景作為創作靈感,透過大型編織、鋼鐵雕塑、錄像及現成物不同媒材,展現臺灣多元並茂、自由開放的文化脈絡。聯展《位移風景》(Displaced Landscape)自即(8)日起至4月22日於蕭壠文化園區A1館展出,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蕭壠國際藝術村「城市對飛」系列「臺南-洛杉磯」始自兩位熱情的藝術家的牽線,延續於藝術家們不變的溫暖。文賢油漆工程行的藝術家林煌廸與洛杉磯藝術家伊薇‧葛麗絲相識於2013年,後者經由進駐油漆行,認識了臺灣美麗的歷史古都-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於2015年再次串起這段緣份,薦送臺南藝術家赴洛杉磯駐村交流,隔(2016)年由葛麗絲與另外3位洛杉磯藝術家則赴蕭壠進駐。進駐期間葛麗絲深深感動佳里居民的熱情與友善,即使去(2017)年蕭壠歷經地震整修的修復期,葛麗絲依然持續積極與本計畫策展人陳明惠老師協調聯繫,透過自身影響力,邀請到洛杉磯知名藝術家進駐蕭壠,今(2018)年終於再次重新啟動「臺南-洛杉磯」對飛計畫。
作為藝術村歷來的第5場對飛計畫,策展人-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明惠以《位移風景》作為展覽名稱,期許這樣難能可貴的國際藝術交流,能超越臺灣與美國空間距離遙遠的限制。透過臺南與洛杉磯兩城市藝術家的創作,雙方能隨時位移並進一步產生對話。展覽名稱中的「風景」因此不僅指都市或自然風景,更包含反映歷史文化社會的人文風景。
本展4位洛杉磯藝術家分別來自不同創作領域,他們將進駐期間對臺南人事物的觀察,以各自獨特的當代藝術語彙,詮釋臺灣特有的歷史社會脈絡。藝術家凱蒂.荷若各(Katie Herzog)透過壓克力繪畫呈現百合、草莓、向日葵三件畫作;這些看似單純的靜物畫,其實包含藝術家與1990年「野百合學運」、2008年「野草莓運動」與2014年「太陽花學運」等臺灣民主開拓史中3個重要學運作對話的企圖。李芙.安魯德(Liv Aanrud)以竹條及布料創作6件三角形屏風的作品,他透過短黑布條穿透布纖維縫隙的方式,呈現佳里區仍保留質樸的鄉間風景,元素中包含佳里居民、傳統市集與大榕樹等,反映其農家背景卻轉為都市居民的複雜情感。馬帝.斯納福(Marty Schnapf)在駐村期間創作一件大型錄像裝置作品,它由一條以木條及金屬構成的迂迴廊道及4件錄像組成,觀眾可以穿梭其中,欣賞藝術家所創作出不同高低、傾斜視角的錄像觀點。該作品探討對於一種「風」的抒情與惆悵感,錄像內容皆在蕭壠及其周圍環境製作完成。約翰-保羅.維列各斯(Jon-Paul Villegas)以在蕭壠找到的物件如鞋子、存錢筒、阿勃勒果實等作為雕塑素材,結合其它媒材及元素,使這些物件不再具備原有的物質性與功能性,挑戰觀眾對於「物」的想像與理解。
2018「臺南-洛杉磯」對飛計畫LA藝術家聯展《位移風景》自即日起於蕭壠文化園區A1館一連展出至4月22日(星期日)止,歡迎您闔家造訪園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