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民間文學集》第19-21集新書發表
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文化資產分為「有形」與「無形」兩大類,其中在無形文化資產,包括傳統表演藝術、口述傳統以及民俗等類型,經常都須仰賴歌謠講唱、故事描述及俗諺流傳等多元形式的民間文學,將其內容保存紀錄下來。因此民間文學可說是傳承無形文化資產重要的載具,而講唱歌謠、故事、俗諺等的傳承人,則是文化資產的重要保存者。
民間文學的重要性既不言而喻,然而要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去,如未以文字紀錄,極易散落佚失。此外,民間文學經常是代代累積的集體創作,它必須在多人聚集的場合中,以適當的講唱情境方能進行,然而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電子媒體興起,許多傳統講唱情境早已一一消失,也讓民間文學的傳承人失去表演舞台,更加速民間文學的流失。
有鑑於此,臺南縣市早在合併之前,便意識到民間文學的保存所面臨的嚴峻挑戰,1996年起即委託胡萬川及林培雅教授進行民間文學的調查與保存工作,號召許多對本土文化深具熱忱與使命感的工作夥伴熱烈響應支持。多年來,他們鍥而不捨地辛勤奔走各個鄉鎮,採錄到為數眾多的珍貴資料,經由林培雅教授的整理,共出版了20冊臺南縣民間文學集。2010年縣市合併後,為充實民間文學的完整性,呈現出大臺南整體文化的發展軌跡,文化局續委請林培雅教授主持,以其豐富的經驗與專業素養,將活躍在耆老口頭中的民間文學持續蒐羅保存,期能將這項重要的在地文化寶藏傳承下去。
臺南地區民間傳說非常豐富精采,然而民間文學的田調工作需花費大量時間與心力,在林培雅教授努力採錄下,《臺南市民間文學集》近幾年已再出版近20冊的古老傳說故事,範圍涵蓋中西區、安平區、安南區、北區等地。本次出版的第19-21等三集,主要內容則以北區菱洲宮王爺信仰相關的靈異傳說為主。
菱洲宮為府城老廟,前身為「王爺館」,主祀天府千歲,據傳為福建泉州府先民於嘉慶年間奉請香火來台,定居在草寮後一帶(成功路到裕民里活動中心一帶),於民家奉祀。清治道光14 年(1834年),在今成功路與康樂街口附近搭蓋草房,雕塑金身奉祀,稱為「天王爺館」(簡稱「王爺館」);日治大正元年(1912 年)正式建廟,奉玄天上帝為主神,日治時並改名為「菱洲宮」。
菱洲宮一直以來都有扶乩濟世的傳統,從而產生許多傳說。濟世服務信徒稱之為「問事」,係指透過乩童、手轎、四輦等方式請神明降駕,開壇為信徒處理各種疑難雜症,也被稱為神明的行醫濟世。它彰顯民間信仰的功能,也讓信徒可以直接與神明對話,更實質展現出神明的存在與對信徒的照顧,是形成信仰與凝聚向心力十分重要的方式。濟世服務的靈驗事蹟經由信徒代代相傳,逐漸形成傳說,由於信眾津津樂道,便向外四處傳播。本次三集的講述者都是菱洲宮的執事們,他們都是宮廟行事的核心人物,講述內容主要皆是與宮廟信仰有關的靈異傳說,充分顯現出北區草寮後一帶宮廟信仰的內涵及特色。
文化局指出,臺灣的民間文學中蘊藏著無數的無形文化寶藏,然而民間文學的知識涵養,卻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及心力方能造就。後續文化局也將持續探訪尋訪紀錄本市民間文學傳承人,繼續努力採集、整理民間文學,將這項珍貴的庶民文化資產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