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軍有靈・快雪時晴—南大邀請施如芳老師談當代戲曲
國立臺南大學於12月16日舉辦本學期第三場千禧書法講座,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施如芳老師主講,分享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如何融入當代戲曲,從歷史中取材過渡到內心共鳴,帶領南大師生從戲劇中看人生。
施如芳老師認為所謂的「看戲」並非是要觀眾帶著豐富的知識入場才能看懂,戲寫的是「人」,一齣好的戲應當讓觀眾從生為人的價值中體會到共鳴,施如芳老師也特別提到,所謂的大時代其實包含許多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即使是像《快雪時晴帖》這樣的書信,其背後也道出大時代下張侯與王右軍兩種不同的心境,施老師利用此重點,藉由編撰京戲《快雪時晴》以張侯跨越五個朝代,傳達古人在動亂時代中如何找尋心靈的依靠。
演講一開始,施老師自稱是「一個狂熱的說故事者」,談到與編劇結緣,是由於一次宜蘭旅遊偶遇觀賞河洛歌子戲團新編戲《曲判記》,就此開始編劇人生。施老師相信每個人都會思考「我是誰」這樣的問題,她談到成為編劇家後,緊隨著劇中人的心念流轉,戲一齣接著一齣寫,迷了又悟、悟了又迷,像是在混沌裡守著純粹的微光,這樣的心境愈加堅持也強化了施老師身為編劇一角的信念與定位。
在施老師編撰的京戲《快雪時晴》中,施老師以王羲之妄稱張容為山陰張侯為開端,讓祖籍清河的張容有所不解,張容本想於戰場凱旋歸來後詢問王羲之所書何意,沒想到卻戰死沙場,因為心中有所牽掛無法安息,而成為天地間飄盪的一縷遊魂,哪裡有人提及王羲之,他便應聲出現在該時空,從唐太宗的昭陵、南宋秦淮河上的客舟、清乾隆帝的三希堂,再到21世紀的臺北故宮,在這樣層層時空的飄盪中,看似充滿了荒涼的哀戚,然而歷史長流即便充滿了荒謬,但終會有光亮的方寸之地,讓人與〈快雪時晴帖〉相濡以墨,片刻會心。
《快雪時晴》運用傳統題材結合現代交響樂,從古典中走出現代的風貌,使傳統戲曲不再是過去的流行,而是能登上大舞台的作品。施老師最後強調,不管是戲曲還是文學,重要的不是場面的磅礡,而是在於背後讓人感受的溫暖,就如同《快雪時晴》的最後那句台詞:「哪兒疼我,哪兒就是我的家。」
精彩的演講讓南大師生獲益良多,大家對於京戲也有進一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