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蕭壠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雙個展 新藝獎的佳里實踐 用藝術探索在地生活經驗
臺南居民的生命記憶,該是什麼模樣?甫獲「2017臺南新藝獎」的新銳藝術家林育正、王怡婷,今年進駐蕭壠國際藝術村,他們將自身的駐村經驗,結合對於臺南人日常生活的記憶與對生命的想像,經由藝術創作轉化成獨特的視覺震撼。《微塵浮花》╳《不存在的姿態》駐村雙個展,自即日起至2018年2月25日在蕭壠文化園區A4-1館及機關車庫展出,邀請您一同來到蕭壠,透過藝術探索臺南在地的生命經驗與生活記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本(2017)年度於全球公開徵選藝術家於蕭壠文化園區駐村,報名相當踴躍,計有254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投件,僅錄取13位,文化局期待透過各國藝術家的創作激盪,使臺南文化及藝術呈現更加多元化的樣貌。本次開展的兩位藝術家,亦同為2017臺南新藝獎的獲獎者,是臺灣藝術界的新銳。
其中,藝術家林育正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作品繁多,創作路線主要是動力雕塑領域,常將城市、建築中的零件再製,組裝成作品。近年來藝術家多使用水泥機械結構、水泥翻製的方式,假造一個「文明化石」的狀態。藝術家來到蕭壠後觀察周圍環境,發現舊糖廠的工業與建築殘餘如五分車軌道,乘載著過去糖廠的榮光,更乘載了當地居民的生命記憶,於是藝術家以水泥翻製枕木,再跟園區的植物殘餘結合,以馬達給予動力,讓已經不再運作的元素再次擁有生命。
而藝術家王怡婷曾旅居法國6年,畢業於地中海馬賽高等藝術學院。他的創作多運用自然媒材探索生命的本質,並深深著迷於松樹長時間累積的塑形過程,認為它就像是自然界中的被雕塑物,透過不斷的剪枝、生長,讓樹的形狀符合人類的期望,展現我們想像中的「美」。藝術家在已然枯萎的松樹上,以臺南海線養蚵業串聯蚵殼的線材,營造出松樹的生命似乎仍然隨著線體不斷延伸的想像,彷彿是在地的文化賦予了松樹新生。
《微塵浮花》╳《不存在的姿態》駐村雙個展自即日起在蕭壠文化園區A4-1館、機關車庫展出至2018年2月25日,開放時間為每週三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歡迎市民朋友及國人踴躍造訪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