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會「開花」?會動的藝術裝置好好玩!
雨傘「開花」是常見的惱人事情,但當42支雨傘隨機閉合、順次開花時,就宛如一朵朵的花,熱情綻放!11月17日起於蕭壠文化園區A13館展出的《第二層皮膚》(Second Skin)特展,蕭壠國際藝術村的駐村藝術家克萊夫‧馬洛尼(Clive Moloney)就將以機械原理,打造出「會動的藝術裝置」,讓藝術變得好好玩!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自2014年開始與美國波士頓當代藝術中心(CAI, Contemporary Arts International)合作交流,今年已邁入第四年,每年臺南固定薦送一位藝術家赴CAI進駐,今年則將由CAI首度薦送藝術家至蕭壠駐村。來自愛爾蘭的藝術家馬洛尼曾先後就讀於愛爾蘭及美國藝術與設計學院,擁有雕塑及3D碩士學位,擅長以機械原理結合藝術創作大型動力裝置。
傘骨宛如機械人?傳統燈籠又怎麼變幫浦了?藝術家馬洛尼嘗試拆解生活中常見的物件來進行創作,他以物件基本的元素去對比人的身體結構如骨骼、呼吸、皮膚等。來到蕭壠,馬洛尼運用舊糖廠倉庫的建築空間作為框架,將其比做人體的骨骼;再以乳膠去模仿有機、會膨脹呼吸的皮膚,現地創作藝術作品。乳膠與人體皮膚相似,它也是有機的,也會隨著時間而衰退。在藝術家巧手下,它被巧妙地和臺灣廟會中常見的燈籠相結合:先在燈籠兩端裝上可互動機械動力裝置,將燈籠變成幫浦一吸一呼,參觀民眾也能親自動手打氣,藝術家並進一步將乳膠塗滿於展牆,當幫浦開始運作時,牆上的乳膠會隨之膨脹退縮,彷彿皮膚在呼吸。馬洛尼也仔細觀察佳里在地居民的日常物品,並以藝術手法重新塑造,他將便利商店常見的簡便塑膠傘大量的雨傘拆解成傘骨與傘面,傘骨堆疊打造如機械人一般的造型;傘面則重複疊放自天花板垂掛下來,以電扇吹動後,宛如微風吹過盛開的花一般張張合合。
藝術家馬洛尼擅長將日常可見的媒材,以一種有趣的方式重新創作,賦予其原有的文化價值一種新的想像,其駐村個展《第二層肌膚》透過藝術家創造的環境,邀請參觀者一同感受並再一次想像與我們的身體及日常事物息息相關的「皮膚」。《第二層肌膚》自即(17)日起於蕭壠文化園區A13館一連展出至2018年2月25日(日)止,歡迎您闔家造訪園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