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麵兩世代三十年 四人烹碗瑞玲外省麵

發佈時間:2022-05-19 09:09:00
位於永康的「瑞玲外省麵」,樣掀起了討論話題。

美食在人與人之間彷彿是個不墜的話題,但光是討論美味,也已經不足以形容人與食物的關係了,在這之中包含了食物來源、品牌價值、顧客關係與用餐體驗甚至是話題性…等等原因相互交織,最終而成為了眾家討論的美食顯學。

美食在人與人之間彷彿是個不墜的話題

幾個月前,位在永康的「瑞玲」,也同樣掀起了討論話題。那棟氣派而極簡的純白建築矗立,一旁的日式真柏禪庭院牽動著低調的清水模灰牆,由近年流行的六角花磚延伸入室內,在以透亮明晰的落地窗散出暖光。未演先轟動地,在施工階段就受到周邊居民的討論,人人暗自猜測是誰人家的私人豪墅?哪間貴婦級的下午茶甜點,還是高級的醫美診所?直到掛上了「瑞玲外省仔麵」的招牌,才讓更多人驚呼!

「瑞玲外省仔麵」的招牌,讓更多人驚呼!
外觀清新乾淨,不同於一般麵店的暗沉。

瑞玲外省麵從高雄大社起家,老闆鄭清瑞在近而立之年從志願軍退伍,回到了內門老家,在普遍貧窮的鄉村,企盼找個能生存下去的方法。經過父親的建議,認為「民以食為天」,做吃的比較不會被淘汰,於是鄭清瑞的胞弟先去向來自江西的盧老師傅學功夫,也將好手藝傳給兄長。兩個非外省人,從完全不熟悉煮食到學會製麵、煮麵,也各自在不同地方打響了名號。

瑞玲外省麵從高雄大社起家

對鄭清瑞而言雖然在近三十歲,一切從頭調整,但也在這幾年,與妻子劉麗玲攜手打拚經營,就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年,兩人各取了名字中的一字,創立了「瑞玲外省仔麵」,帶著名字和孩子,一邊煮麵一邊生活,終於在大社緩緩耕耘出了一番成績。

瑞玲外省仔麵,帶著名字和孩子,一邊煮麵一邊生活,緩緩耕耘出了一番成績。

場景從高雄來到了台南,「永康旗艦店,可以說是爸爸一直以來的夢想,他希望能開一間能讓人舒服用餐的店,不用在夏天流滿身汗,可以在好的環境下吃我們的麵,也可以讓人有款待客人的地方,所以創立時的風格,就希望能在極簡與傳統之間取得平衡。」店長鄭景騰這樣說道,84年次的他幾乎和大社創始店同年出生。老闆娘劉麗玲形容店長兒子是個有自己美感的人,簡明的紅商標和一行清麗氣質的字句,是瑞玲的商標也是他的創作。青澀的面孔將大學主修的美術長才發揮在自家店面,注重細節的他,連員工服裝、飲料杯膜和外帶的塑膠袋也不放過,一切不至於有距離過了頭,反而更讓整間店由裡到外,都展現了一致且專業的風格。

瑞玲的商標出自兒子的構思
飲料的杯膜和外帶的塑膠袋也不放過

午餐時間坐在被稱為豪宅的麵店裡,看著絡繹不絕的客人,還有忙碌的員工來來去去,卻意外地不會感到擁擠擾嚷。被細心設計規劃的桌距,還有挑高的空間都給了協助,同時也體貼員工推著餐車的路徑,劉麗玲說:「從前的路走得辛苦,真的是白手起家,而且堅持著店內的食物都要自己做,所以不誇張,一天就是做十六個小時,包含備料、製麵和煮麵,但也是為了給家人更好也更穩定的生活。」

瑞玲外省仔麵店內的挑高空間
店裡的陳設被細心設計規劃的桌距
店裡的陳設也體貼員工推著餐車的路徑

打拚了近三十年後,終於有了自己的店面,還長遠地規劃準備了包廂場地,也擁有自家的專業製麵室!「很大一部分都是融入了兒子的想法,我們在八年前開始籌備的時候,就讓他們一起參與規劃,我也希望他們有參與感和責任感,雖然我也常告訴他們麵店和餐廳是不一樣的!成本概念一定要有,基礎也一定要做好才行。」劉麗玲這時撇下老闆娘的身分,用母親為孩子煩惱的天性來說話。

擁有自家的專業製麵室
長遠地規劃準備了包廂場地

傳承之路若是沒有碰撞,似乎也無法稱得上是傳承。鄭景騰順著父母親的打理,從美術跨了一大步,分別考取了丙級和乙級的中餐證照,也前往高雄餐旅學院進修,這彷彿是一種讚美天分的鼓舞。然而他不諱言,自己並不是百分百地依順,那些屬於自己堅持的地方,他用靦腆溫柔的態度革命著:「我知道麵店和餐廳是不同的,但我有給自己期望,希望能做到好餐廳的水準,也希望在疫情期間為更長遠的網路市場做好基礎。」說話的同時,他一邊細心用紙巾擦去了白盤周圍的醬汁,並將盤內的佳肴擺放成適合拍照的整齊隊伍。

瑞玲外省仔麵色好吃的麵
小菜色香味俱全

鄭景騰細數滿桌菜餚,除去本家製麵和餛飩不說,自炒的丁香豆干、永康店限定的鴨賞、自己煉豬油清炒日本枸杞葉和山茼蒿,一盤豐盛滷味除了粉腸其他都來自我們身後忙碌廚房的辛勤產出,望著遠方那滿滿一櫃豐盛的滷味,還有這些每日既定工作,讓人不禁倒抽一口氣。說話時鄭景騰的眼神總不時瞧往廚房的方向:「我們的飲料也都自己煮,剛剛我也還在煮白冬瓜和檸檬,像弟弟明天就要入伍了,我也要趕緊把他原本負責的那一部分接手下來做!」帶著眼鏡的鄭宇淵,臉型和媽媽相同,但少話的氣質更像父親鄭清瑞,採訪日隔天就要入伍的他,仍在負責的廚房默默打理著,細心又更注意整潔的個性,總被媽媽劉麗玲用驕傲的眼神說太過龜毛,但看著由他打理的廚房環境也著實讓人更加安心。

隔天就要入伍的小兒子,仍在默默打理著的廚房

面對著傳承,三十這個數字彷彿是種神諭似的釀製,父親在近三十歲時重新規劃職業,鄭瑞清和劉麗玲也在三十年後,打造了有一家人堅持的舒適店面,孩子們也在近三十歲時承接了初心,這碗麵有著兩個世代的對話,四位家人以各自的堅持和獨特模樣,成為了繼續烹煮一碗好麵的動力。(撰文/攝影■方憶芝)

四位家人以各自的堅持和獨特模樣,成為了繼續烹煮一碗好麵的動力。

相關新聞